正文 第5章 唐太宗李世民(2)(1 / 3)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裏住了很久。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隻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法律製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麵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複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製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製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麵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製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

唐朝建立後,長孫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長孫氏堅決地站在丈夫李世民一邊。太宗即位後,長孫氏便被立為皇後。

賢良國母貞觀年間,她以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響著壯年天子太宗,在幕後發揮著她的作用。正是這種賢良的品格,使她能夠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現實的界限,從太宗的長治久安出發,處處為大唐著想,並且決無僭越之舉,甘做配角。她與太宗誌同道合,感情篤睦,一直受到太宗的尊重。

太宗即位之初,正是大****之後,長孫皇後深知國困民貧,便率先提倡節儉,平日的穿著打扮從不求華麗,日常不講排場,物品也僅夠用而已。

長孫後很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總是抽空讀書學習,希望從古人的活動中得到借鑒。據說,她在梳頭時,也不忘把書卷放在麵前讀上幾頁,太宗對此深表敬佩。長孫後把宮裏的事情也處理得很好,她從來不在宮內耍威風,對手下的嬪妃宮人,總是以禮相待,有時候,哪個妃子病了,她都要親自前往探視,詳細詢問病情,囑咐有關人員好生照料。這樣一來,宮中的各種關係顯得比較融洽。

太宗耳聞目睹,對長孫後更增幾分敬意。日常相處,太宗對長孫後顯得優禮有加。飯後茶餘,床前燈下,太宗常常與她論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賞罰和人事安排。當太宗想聽聽她的見解,她卻聞而不答,一言不發。其實,長孫後這樣做是擔心由她開始啟後宮幹政之源。實際上,長孫後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獨特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向他提出勸諫。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她常常與太宗討論曆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因而獻替,裨益弘多”。

有時候,長孫後也見機行事,隨事變通。太宗有時由於大臣進諫過於逆耳,冒犯了他的尊嚴,心裏不痛快,當著群臣不便發作,回到宮主明臣直(明《帝鑒圖說》)

內卻無法掩飾怒容。遇到這種情況,長孫後總能很巧妙地化解。一次太宗退朝回宮,滿臉怒容,嘴裏不住地說:“我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真是氣死我了。”長孫皇後見他這副樣子,心裏已猜到幾分,連忙問:“皇上這是生誰的氣呢?”太宗道:“魏徵那個糟老頭子,他在朝廷上羞辱朕,讓朕下不了台。”長孫後聽罷,一言未發,轉身回到內室,換下常裝,穿著皇後大朝時的禮服徑直走到太宗麵前,施以款款大禮。太宗摸不清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忙問:“皇後這是做甚?怎麼穿得如此鄭重?”長孫後答道:“妾聞知,主明臣直。今魏徵犯顏直諫,足見皇上是有道明君,這樣的事,我怎能不鄭重道賀呢!”太宗聽長孫後說自己是明君,頓時轉怒為喜,殺魏徵的想法也雲消霧散了,他因此能更好地聽取臣下的諫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