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元年(763)——大曆十四年(779)
唐代宗李豫,開元十四年(726)十二月(一說十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這一天,在他登基以後被立為天興節。初名李俶,封廣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冊為皇太子後,改名豫。他的母親吳氏,後被追尊為章敬皇後。
代宗是唐朝曆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韓《文苑圖》
代宗即位之初,正當安史叛軍最後垂死掙紮的關鍵時刻,為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蕩的局麵,代宗對安史降將實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麵,給繼承者遺留下了難以徹底消除的禍患。不過,安史之亂最終是在代宗時平定的,這是代宗最為得意的事。經曆了八年動蕩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再無法達到開元天寶時期的太平治世,代宗的重要任務就是醫治戰亂的創傷,但動蕩和磨難不僅抵消了他建設國家的熱情,也使他開拓進取的銳氣嚴重缺失。越是到後來,他越是頹廢,甚至懷疑人的力量,平日裏遇到緊急情況時,經常是口誦佛經,《仁王經》成為他消災賜福的力量源泉。
代宗從父祖手中接過爛攤子之初,盛世的繁華還留在人們的回憶中,十幾年後,他卻把一個更加爛的攤子傳給了他的子孫。從此,大唐帝國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黃花,成為人們心中無法再現的記憶了。代宗能否如歐陽修所說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舊唐書》中把他比為古代的“賢君”,無疑是溢美之辭了。
代宗30歲那年,即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結束了平安舒適的生活,亂離相繼的日子真的開始了。代宗在父親被立為皇太子以後,就一直是廣平郡王。他和弟弟建寧王倓一起,隨父親跟著祖父玄宗逃離京師避亂,同時參與了馬嵬之變。此後,一起北上靈武,成為肅宗重新組織平叛的積極參與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肅宗登基以後,在決定天下兵馬元帥人選之初,曾打算任命頗懷才略又有較高威信的建寧王倓。但肅宗當年的布衣之交、自稱“山人”的奇士李泌秘密向肅宗陳奏:“建寧王賢能英勇,確是元帥之才,但廣平王是長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東宮。當今天下大亂,眾人所矚目者,自然是統兵征伐的元帥。若建寧王大功既成,陛下雖然不想立他為儲君,追隨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應。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嗎?”最終,肅宗任命了廣平王為兵馬元帥。從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廣平王被委任為兵馬元帥,元帥府就設於禁中。李泌不願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名義參加平叛,也於禁中安置。廣平王入內參拜肅宗,李泌就在帥府坐鎮,李泌有事入對,廣平王就在帥府。二人盡心盡力,配合默契。當時軍務繁重,四方奏報,從早到晚隨時送來。肅宗指示全部戰情通報都先送元帥府,由李泌先行開拆過目,軍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後連夜向宮禁之中通報。若屬一般軍務,則待天亮後再稟。而禁中宮門的鑰匙及符契,肅宗這時也都委托廣平王與李泌掌管。
張良娣與李輔國因為在肅宗政變奪權過程中立有大功,權傾一時,氣焰熏天。二人傾心結交,互為表裏,招致了時為廣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寧王的警覺與不滿。李泌為了大唐中興,也對張良娣的專權不滿,他曾勸阻肅宗立她為皇後。建寧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場合地向肅宗陳訴張、李二人的專權驕橫;張良娣則經常在肅宗耳邊吹風,搬弄是非。這樣一來,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了。
頗知用權的張良娣並沒有坐視不顧。她很策略地勸肅宗把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立為太子,再改任建寧王為兵馬元帥。張良娣企圖在廣平王和建寧王之間製造嫌隙以分化他們,而且把事端牽扯到李泌身上。因為,此事若付諸實施,肅宗一定會同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商議。果然,有一天,肅宗向李泌提及此事:“廣平王擔任元帥負責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現在朕打算要建寧王全麵負責征伐,又擔心引起不良後果。若立廣平王為太子,既確定他的儲君地位,又能讓建寧王發揮作用,先生以為如何?”李泌一下就明白這是張良娣的陰謀,立即直言不諱地勸阻肅宗,使這一隱患暫難萌生。
張良娣與李輔國見一計不成,更加緊了陰謀策劃。建寧王年輕氣盛,無所顧忌,見二人互相勾結,也數番向肅宗陳訴張良娣自恣專權,謀害廣平王。張良娣與李輔國趁機對建寧王大加譖陷,雙方較量激烈起來。有一天,張良娣對肅宗奏道:“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想謀害廣平王。”李輔國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隨聲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來,肅宗見雙方都事涉廣平王,眼睛盯著皇嗣,擔心會釀成大禍,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紅皂白,就下令將建寧王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