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唐代宗李豫(1)(2 / 2)

建寧之禍,在參與平叛的眾人心中留下了陰影,尤其使廣平王與李泌感到驚懼。

代宗登臨大寶後,仍“深思建寧之冤”,他先是追贈建寧王一等親王爵——齊王,到大曆三年(768)五月,代宗還頒詔追諡他為承天皇帝,改葬順陵,對建寧王盡極哀榮。看來,建寧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難以揮去的印記。

至德二載(757)盛夏過後,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二十三日,肅宗犒賞三軍,總攻長安、收複京師的戰鬥就要打響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軍正副元帥廣平王、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回紇兵馬由葉護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於今陝西長安南)以北橫亙30裏,與叛軍10萬人擺開了決戰的陣勢。

戰鬥一開始,敵人驍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唐軍前隊進逼相應,遭到敵人突然反撲,軍中大亂。正當危機關頭,壯勇絕倫的李嗣業奮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戰,必將一敗塗地。”說著,竟卸下鎧甲,光著膀子,掄起長刀,衝向敵陣。敵軍被其英勇所震懾,唐軍也士氣大振,陣腳方才穩住。李嗣業乘勢率領前隊軍卒各執長刀,列陣而進,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軍陣似銅牆鐵壁壓向敵人。刹時之間,疆場上戰馬嘶鳴,刀槍撞擊聲、士兵呐喊聲,響成一片。這場血戰一直從午時打到酉時,直到夜幕降臨,敵軍潰逃而去。戰場上留下6萬多具屍體。

叛軍退入長安後,連夜逃跑了。

唐軍得到戰報,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師長安淪陷15個月後終於收複了,這是進入戰略決戰以來取得的一次巨大勝利。當身為元帥的代宗率軍進入長安時,城內的百姓扶老攜幼,夾道相迎,他們嗚咽著、歡呼著,為從此結束朝不保夕的動蕩生活而慶幸,為擺脫叛軍野蠻鐵蹄的蹂躪而歡慶。長安城的百姓也許並不知道,剛剛趕走了叛軍,一場背後的交易幾乎讓他們遭到滅頂之災。

原來,回紇兵馬在攻克長安之後,葉護提出要唐朝履行肅宗皇帝當初的許諾,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勸阻葉護:“今剛剛收複西京,若馬上大舉俘掠,則東都之人就會皆為賊固守,收複東都就不容易了。願到了東都再履行約定。”葉護聽從勸告,與仆固懷恩各領兵由城南繞行,到滻水以東安營紮寨。

十月十八日,唐朝大軍進入東都洛陽。至此,兩京均已收複,平叛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洛陽百姓卻再次遭受不盡的苦難。城中百姓歡迎唐軍的人群還沒有散去,回紇兵已按捺不住無限的貪欲,直衝向庫府收取財帛,在洛陽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於無奈,自動收集錦羅綢絹萬匹奉送給回紇,回紇兵才算收斂。代宗此番也無法阻止其剽掠,還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給回紇金銀財寶,葉護在洛陽城內理直氣壯,毫無顧忌。

長安、洛陽兩京的相繼收複,代宗以天下兵馬元帥身份立下了卓越戰功。肅宗返回京城後,於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十五日,將他進封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為皇太子,十月五日,舉行了冊禮,確立了他的皇位繼承人地位。

隨著平叛戰爭的節節勝利,尤其是肅宗病重以後,朝廷上下都普遍感到潛在的政治危機。

肅宗病重期間,朝廷官員幾乎難與皇上相見。奉命前往河中地區鎮撫平叛兵馬的老將郭子儀行前,堅決請求皇上召見,說明即使像郭子儀這樣的老臣對朝廷政治態勢的發展也心中沒底。不停湧動著的政治鬥爭的暗流,隨著肅宗的病危已漸成波濤洶湧之勢,隻是一時還未有突然爆發的機會。

寶應元年(762)四月十六日,時為皇太子的代宗李豫被肅宗委以監國之任,一下子使宮廷上下淤結的矛盾激發出來,釀成了一場宮廷政變。

首先對太子監國做出強烈反應的是張皇後。

代宗從任廣平王時,就對張氏忍讓三分,身居皇太子後也盡量不與她發生正麵衝突。但張皇後深知皇太子表麵不動聲色,內心卻對自己另有看法,所以一直尋求機會能在皇帝晏駕之後找一條退路。這一時期,往日與張皇後互為表裏、政治上互相利用的宦官李輔國此時手握禁軍,與她也不像從前那樣默契、投緣了。勢傾朝野、任****生使的宦官程元振也依附於李輔國。宦官可以假借君命、口含天憲,李輔國不再需要背靠張皇後這棵大樹了。往日在馬嵬兵變、靈武分兵及肅宗即位之初鼎力合作的政治盟友,由於形勢與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了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