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聽了非常氣憤,發怒說:“武將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戰場上擒獲他們,婦人說幾句謊話轉眼之間就在國都把他們赦免。毀傷戰果而長敵人的誌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的!”頭也不回就往地上吐唾沫。先軫稱襄公母為“婦人”,是怒極而忘了尊卑口氣,對著襄公的麵“不顧而唾”,因怒失禮,也是不適當的。襄公醒悟後,急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
襄公釋放秦國三將的舉動讓先軫因怒失禮,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但是襄公沒有討伐先軫的罪過。先軫思前想後,更加自責。
同一年,狄人侵晉。先軫作為晉國主帥,出兵抗擊,在箕大敗狄人。史稱“箕之戰”。這對於強大的晉國來說本不算什麼,但是就在這一戰,先軫戰死沙場。
主帥戰死沙場而大勝凱旋?的確,心懷愧疚的先軫當時免胄而衝入狄人陣中,結果身亡。先軫以死明誌,襄公任命當時將下軍的先軫之子先且居代先軫而將中軍,成為晉國主帥。也算是君臣之間的一種惺惺相惜吧。
作為一個將軍,他要死也要選擇戰死疆場這個最光榮最有尊嚴的死法。最終,先軫用世界上最壯烈的自殺式攻擊執行了對自己的刑罰。白狄人敬重於先軫的忠勇,於是將他的頭顱恭恭敬敬的送回了軍營,隻見他的頭顱麵色紅潤,就如未死一般。
天下無敵的一代戰神先軫就這樣壯烈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總結他的一生,隻有熱血二字,成也熱血,敗也熱血,就連自殺,都要讓熱血灑滿疆場,哀哉,壯哉,痛哉,惜哉!
晉國權臣趙衰以識人薦舉賢能出名,他對先軫的評價就是“先軫有謀”。
的確,無論是城濮之戰還是肴之戰,先軫以其出眾的謀略,處處考慮得當,讓晉國順利大敗強敵楚、秦,開創文襄霸業。這位富於韜略的軍事家,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他的謀略頗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然而,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卻不是稱職的政治家,他為人公忠體國,耿正忠誠,結果不惜以身殉義。
《漢書·藝文誌》兵形勢家有《孫軫》五篇、圖二卷。疑為先軫所著。耳邊,戰鼓陣陣,眼前浮現,除去甲胄的將軍,獨自衝向敵陣,金戈鐵馬,寒光陣陣,無畏的戰神!
先軫出身於晉國的貴族世家。顯赫的家庭地位和高貴的身份,沒有使青少年時期的先軫走上養尊處優的道路。他自幼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努力學習兵法和禮儀,善於結交上層子弟,以求長大之後成為王者的支柱。
青年時期的先軫與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關係很好。重耳為人忠厚,賢明豁達,有經世治國之才,因此,他身邊聚集了一批賢能之士。先軫進入這群人中,說明他有誌向有遠見。
晉獻公晚年昏庸,晉國朝廷腐敗。他聽信讒言,欲殺死重耳。重耳被迫出逃,過起了流亡的生活。在隨從重耳出亡的人中,包括了貴族出身的先軫。
重耳雖然有才學,但當時的環境對他非常不利。他是次子,按世襲製,長子即位,沒他作國君的份。他又是戎族人(狐姬)所生,這就更降低了他的身份,不僅晉獻公晚年要殺他,晉獻公死後,繼承君位者更是不放過他。因此,重耳流亡他鄉幾遭追殺,多次變換居住地點。在這種條件下,先軫放棄優裕的家庭生活,舍死追隨流亡公子重耳,說明他眼界開闊,追求明君。後來,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不僅幫助重耳得到了國君的寶座,而且幫助重耳完成了霸業。
晉國公子重耳過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後來晉國國內發生叛亂,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攻殺,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乘亂回國奪取了君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當政之後,立即整頓法紀,修明內政,發展生產,安定民心,重整軍備。朝野上下很快恢複了平靜,經過幾年的治理,晉國國力明顯地增強。
公元前634年,楚國派子玉和子西率軍攻打宋國。宋國是晉國的友好國家。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問策於諸位朝臣和將帥。先軫對文公說:“報答宋國贈馬之恩,解救宋國的危難,樹立晉國的威信,奠定霸業基礎,這不正是天賜良機嗎?”晉文公同意先軫的意見,決定發兵救宋。
楚國攻打宋國,為了增強實力,還聯合了許多小國的軍隊,衛國和曹國已經叛晉投楚。為了給這次出兵找到充分的理由,晉國人決定攻伐衛國和曹國,迫使楚國救援,這樣不用和楚軍交戰即可解宋國之圍。在出兵選將時,晉文公準備命趙衰為下軍元帥,趙衰推辭道:“我堅貞謹慎不如欒技,謀略不如先軫,多聞不如胥臣。”晉文公聽從了趙衰的意見,讓欒技將下軍,先軫為副將。
公元前632年春,晉國出兵攻打曹、衛兩個小國。大軍渡過黃河來到衛國的五鹿城郊外。晉文公命下軍副將先軫率軍攻打五鹿城。先軫接受任務之後,命令士兵多帶旗幟,把所經過的山林高地等顯著之處遍插晉軍的旗子。有的將領不解其意,就問先軫,今我多遍插旗幟,是使人知道我軍實力,此為何意?先軫說,文公初立,想繼齊國之後以圖霸業,因此,隻能對敵示強,不可示弱。再者,衛國弱小,應以強大之勢震懾衛國,所以,我軍是“強而強之”。衛國五鹿城的百姓,極目遠望,見各種軍旗布滿山野叢林,不知晉國來了多少兵馬,認為衛國弱小,此城難保,於是,爭相逃跑,士兵也無心守城。先軫巧用疑兵之計,不動刀槍,順利奪占五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