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都趕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繈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讚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象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事情果真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著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裏,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一長,在一旁侍候孫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誌》、《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一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麼?戎是什麼?”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托,怎麼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頓覺奇異,一時答不出來。孫武接著說:“隻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君臣不能不注意的大事。”
孫武長到8歲,被送進“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接受係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五教”是指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是指六種基本科目的學習,即禮、樂、射、禦、書、數。少年孫武天資聰明,對那些艱澀繁雜的“五教”以及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看三兩遍就能熟記於心。往往其他同學還在埋頭苦讀,他早已記熟,跑到外麵玩去了。有一次,老師以為他貪玩,把他叫回去準備責罰一頓。責罰是要有理由的,老師就把剛剛學過的一段課文向他提問,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出責罰的理由,隻好作罷。久而久之,老師感覺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教育孫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禦”。在“射”、“禦”的第一節課上,老師先給學生講解了“射”、“禦”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禦”的意義。“射”和“禦”既是戰場拚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禦”逐賽,是國家選將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誌之士展現自我,步入仕途的絕佳良機。
接下來,老師還重點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約在夏商之際,或更早一些,齊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麵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的象形字。神話傳說中,東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馴服了十個太陽,同時射瞎了黃河(河伯)的眼睛。他還射死封豕長蛇,並在青丘(古钜澱湖一帶)把猛禽“大風”射死,為民除害。人們尊稱他為“後羿”。殷商時期,齊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紂(《史記·秦本記》),一生非戰即鬥,最後戰死在海邊上(蜚廉塚在今廣饒縣城東)。後來,薑子牙輔佐周文王滅商,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尚武風俗得以承襲,並發揚光大。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賦予的征伐特權,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討其他國家,齊國推崇尚武習俗便成為必然。據史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二是齊地有發展畜牧業尤其是養馬的優越地理環境,養馬業在諸侯國中捷足先登,這就為軍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時起,齊國就是各諸侯國中馬匹最多的國家。桓公時,一次贈予衛國良馬就達300匹。孫武家所處的青丘地區,就是齊國的養馬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