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尚武精神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為榮。“射”和“禦”,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向來以“射”術和“禦”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禦”投入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孫武刻苦練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快,孫武就成了掌握這兩項技能的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孫武沒有滿足,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此時,孫武心中朦朦朧朧有一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象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一樣,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孫武,字長卿,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及軍事理論家,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出生於齊國的田氏家族,其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完,因避亂,公子完逃到齊國。齊桓公聞知其年輕有為,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公子完在齊國定居後,因陳與田在古代音同義通,故又稱為田完。田完的五世孫即是孫武的祖父田書,田書因伐莒(今山東莒縣)立有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邑守樂安。後來,孫武的父親孫憑也成為了齊國的名將,官職一直做到齊國的卿(春秋時期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
孫武所生活的年代是社會動蕩加劇、兼並戰爭激烈而頻繁的時代,也是各種學術,思想及流派興起、發展的時代,加之孫武軍事世家出生,使得他從小就受到濃厚的軍事戰爭知識的熏陶,也受到各種先進的社會思潮的影響。這種環境使得孫武從小便酷愛兵法。他渴望探求作戰的製勝之道,以便將來能超越父輩,大有作為。他博覽群書,學習黃帝的作戰方法以及商湯、西周的一些軍事名家的作戰史實,並從中總結出作戰策略及作戰思想。可惜當時齊國內亂不止,大約在公元前532年,齊國的貴族田、鮑、國、高四族之間發生了較大的矛盾及鬥爭。孫武是田氏的後裔,在貴族階層的家族鬥爭中,當然會站到田氏一邊,而其他幾家對田氏的危害與打擊,必然也會危及孫武。麵對這種複雜而險惡的形勢,孫武不願糾纏其中,做卿大夫之間傾軋鬥爭的犧牲品,繼而產生了投奔他國,另謀出路的念頭。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當時隻有18歲的孫武毅然離開齊國,長途跋涉到了吳國。從此,孫武一生的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所以《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稱孫武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同樣為春秋時期軍事名家的伍子胥,二人十分投機,結為密友。此後,孫武便隱居於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的穹窿山,一麵澆園種地,一麵潛心鑽研兵書,寫作兵法。據《吳縣誌》記載,孫武就是在這裏寫下了傳世之作——《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