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奪得吳國王位,稱闔閭。闔閭胸懷大誌,禮賢下士,任用賢能。在發展生產,增強國力的同時,他還廣泛的搜羅人才,立誌要稱雄天下。伍子胥便借這個機會向闔閭推薦了隱居的孫武。孫武見到吳王後,把自己撰寫的兵法13篇呈獻給了吳王。吳王看罷後,讚不絕口,但他卻想考驗一下孫武是否能將這些理論運用於實戰,便對孫武說:“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經逐篇拜讀,實在是見解獨到,令我耳目一新,受益不淺,但不知實行起來如何呢?”孫子便說:“可以用後宮的宮女試驗一下。”吳王同意了。
於是,孫武讓180個宮女都披上鎧甲、戴上頭盔,拿著劍和盾站著,又向吳王借了寵愛的妃子二人,讓她們當軍隊的隊長,並使她倆每人帶領一隊。接下來孫武又把軍隊的法規告訴她們,叫她們隨著鼓聲或前進或後退、或向左或向右、或者旋轉打圈,並向她們講述了操練時的禁例。安排就緒後,孫武便親自擊鼓發令,但宮女們由於內心的好奇,雖然嘴上答應聽令,但做起來卻嘻嘻哈哈,不成體統。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要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便馬上派人向孫武求情。孫武卻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重新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
吳王雖然失去了兩名愛姬,但他看了孫武所操練的陣法後,明白了孫武是能幫助他成就霸業的難得將才,因此最後還是拜孫武為將軍。
孫武拜將之後,訓練軍隊時使用真正的銳利武器,因而使士兵經受了實戰的考驗,培養出了勇敢頑強的性格;在軍隊的管理方麵,孫武接受伍於胥的建議,調整了吳國軍隊的編製,將吳軍改編為三軍,加強了陸戰奔襲的訓練,以適應戰爭的要求。公元前511年,闔閭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清除餘黨,決定將在自己發動政變時投奔徐和鍾吾(今江蘇窗遷縣東北)未回的二位王室公子掩餘和燭庸追殺掉,闔閭下令讓徐與鍾吾將他們兩人拘捕送給自己發落,但這二個小國沒有完全聽從,而是將二位公子驅逐出境,二位公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向楚國。楚王獲此二人後,如獲至寶,把它們安頓在養(今河南沈丘縣東南),同時還為他們築城,並取夷(城父)與胡(均在養之東)的土地給二公子,作為他們的封邑。吳王闔閭十分清楚,楚國此舉的用意是想利用二位公子,把養作為牽製吳國的戰鬥據點。闔閭以孫武為將,下了攻克養城的決心。
這一仗是孫武初試兵鋒的一場戰鬥,因此,孫武在戰前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孫子認為,養邑一戰,闔閭目的一方麵是要擒殺掩餘和燭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統權的隱患;另一方麵還在於消滅淮水北岸的楚軍勢力,為日後破楚掃清障礙。因此,孫武向闔閭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養城”的戰略方針,在戰術實施時,孫武將吳軍分編成三支勁旅,先以第一軍兵力佯攻伐夷,在佯攻不克後,吳軍便兵鋒一轉,南下渡過淮水,直驅500餘裏,攻打潛、六二地;當楚軍的增兵即將到達時,吳軍便撤退待命,不與楚軍正麵衝突。楚軍見吳軍撤走,便將部隊駐紮在南岡(令安徽潛山縣)。孫武這時調動他的第二軍人馬沿淮水而上,疾行軍數百裏直撲楚之戰略要地弦邑。當楚軍即將趕到弦邑時,孫武便命部隊撤退待命。由於吳軍的兩支部隊成功地調動了敵軍,使楚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這時,孫武才命令吳軍的第三軍實施了攻克養城的戰鬥。吳軍一舉攻下養城,擒殺了二公子,勝利地結束了這場戰鬥。這時的闔閭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要一鼓作氣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但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向吳王進言道:“楚軍乃天下勁旅,非徐國和鍾吾國所能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困馬乏,軍資消耗甚大,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待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這次戰役的勝利為吳以後大舉攻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吳軍回國後,孫武一麵命令軍隊抓緊時間休整、訓練,一麵與伍子胥等人一起商議如何對付吳國背後的越國。越國是楚國的盟國。在公元前544年,越國便開始參加以楚為首的攻打吳國的戰爭,三十多年來,隻要楚國發兵攻吳,越國便總是出兵配合、呼應楚國的行動。因此,吳國君臣都十分清楚,越國將是吳國爭奪霸業,攻克楚國的勁敵。公元前510年,闔閭為早日製服越國以消除日後攻楚的隱患,決定伐越。戰前,闔閭派人去越國下書越王允常,希望越國站在自己一邊,從吳伐楚,但越王允常拒絕了。同年,根據當時星象學的測定,天上的歲星恰好與地下的吳越兩個相呼應,這種歲星與國家呼應的現象表明,兩國都可受到天命的保佑,但是二國中如有誰先動兵,就會反受其害。鑒於此,吳王闔閭對是否用兵伐越舉棋不定。這時,孫武以全樸素的唯物論思想批駁了天命觀。孫武指出:“明群賢將,所以動而勝,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心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孫武的觀點,得到了吳王的認可。於是,闔閭、孫武,伍子胥等一同率領吳軍攻入越國境內,大敗越軍,吳軍的勝利,使越對吳的威脅減少到了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