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吳楚戰爭,吳國已將自己邊境的一些楚國的勢力鏟除或控製。這時,孫武、伍子胥便開始策劃大舉攻楚的計劃。孫武認識到大別山以東江淮之間的豫章地區還在楚國的控製之下,因而決定先清除這道障礙。在豫章地區附近一帶,還存在一些獨立的小諸侯國。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楚交納大量的賦稅,才能獲得楚國暫時的保護。公園前508年,孫武利用這些小國對楚國的不滿,先使桐國背叛了楚國,又爭取了舒鳩國,為吳興兵設下了一個誘敵之計。他讓回紇人到楚國對楚國人說:“吳人很害怕楚國,若是楚國攻打吳國,吳國隻能用代替楚國去討伐叛逆桐國的方法來討伐好楚國。”楚令尹囊瓦果然經不住坐收漁利的誘惑,率領楚軍去討伐吳國。楚軍進入豫章後,便駐紮觀望吳軍“伐桐”的行動。孫武見敵人中計,便一方麵將吳水軍派往豫章南部的江麵上,作出要討伐桐國的架勢,繼續迷惑楚軍;另一方麵,孫武暗中指揮吳軍主力,將其調至豫章地區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結,等待有利戰機出現。最後楚軍駐紮豫章達數月之久,不但征討吳國沒有任何成果,而且不見吳軍攻打桐國,導致士氣喪失,軍心渙散。吳國主力這時突然進攻豫章,將楚軍包圍,隻留一個缺口。楚軍措手不及,拚命朝缺口逃竄,吳軍乘勢掩殺楚軍,大獲全勝。班師回國時,孫武又指揮吳軍一舉攻克了巢城。這一仗,孫武以其誘敵、驕敵的謀略大獲全勝,幫助吳王打通了入楚的通道,為吳國日後破楚戰略計劃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507年,孫武和伍子胥根據楚與唐、蔡交惡,楚國令尹囊瓦生性貪婪,因索賄得不到滿足而拘留蔡、唐國君,蔡、唐兩國對楚極其怨恨的情況,獻聯合唐、蔡以襲楚之計。蔡、唐雖是小國,但居於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麵,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首先,孫武、伍子胥決定用全國的兵力同楚軍進行決戰,同時聯合唐國和蔡國,用“三國全謀伐楚”,以保證戰鬥的勝利;其次,孫武在深入研究了吳、楚之間的地形之後,以“避實擊虛”為原則,確定了千裏破楚的進軍路線。最後,為避免攻打堅城郢都,孫武選擇了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為決戰地。當時,楚國圍攻巳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孫武率領3萬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軍見勢不妙,趕忙退兵,在漢水設防。沒想到孫武卻突然棄船登岸,從陸路奔襲楚國腹地。伍子胥問孫武:“吳軍長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告訴他說:“兵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但孫武並沒有用全部兵力奔襲,而是精選了3500人做先鋒,披堅執銳,輕裝疾進。等到了漢水東岸,楚軍迎擊時孫武又領兵後撤,引誘楚軍追擊。之後,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囊瓦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之戰中先是被孫武用先發製人的戰術衝亂了的陣腳,然後又在吳王主力的圍殲下,大敗而逃。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