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行,你未必也行——一樣的頭不一樣的腦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處不在,看得見的有身高、體態、長相、穿著等;看不見的就是隱形的頭腦。而恰恰這外形相似的頭腦,卻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的天壤之別。例如,幾個從小一起玩大的年輕人,大家在一起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聰明,要說差別,可能就是性格不同吧。這也可以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熟人眼中無英雄”。
一個平庸的人,他整天與一些事業成功者混在一起,他也容易產生這樣的幻覺:“他們也不過如此!”的確,有頭腦的人並不一定每天都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多數時間表現得也非常平淡。但是在關鍵時刻,他們卻能想在別人的前麵,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問題與機會。
許多時候,我們不服氣別人憑什麼比自己強,其實差距隻是一點點,那就是頭腦。逞強不是強,看著會、做著不會是大多數人共同的毛病。他們總認為別人行,自己也不差。其實,別人做得了的事,自己未必就可以。
一個農業專家雖然夠專業,但是他也絕不會愚蠢到拍著胸脯保證:“我一定能夠種出比老農種的莊稼更好的莊稼。”
有些知名教授站在講台上隻講了幾十分鍾大家耳熟能詳的“廢話”、“場麵話”,卻可以讓自己鼓著腰包走下台。如此美差,為什麼沒人請你去呢?
對於生活與工作中的一些“反常”現象,我們也需要用一種反常的思維來對待——即使醫生生了病,該看醫生也得去看醫生。
人與人之間總是有差距的,這些差距表現在方方麵麵——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一味地打抱不平,甚至忌妒別人,這都無益於自己,或者說那隻是一種變相的自卑、自賤。大家都知道,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受大家歡迎的,也很難更好地生活。
有個年輕人被一家音像公司錄用。上班的第一天,看著眼前的景象他驚呆了:有的職員一邊聽音樂,一邊隨著節奏晃動著自己的身體;有的一邊蹺著二郎腿,一邊悠閑地吐著煙泡;還有的一邊上網,一邊不時地喝著飲料……這哪裏是在工作!年輕人多少有些不適應。見他感到有些不適應,一些同事告訴他:“老板在,也是這樣子。”看著身邊這群人整天“不務正業”,年輕人非常後悔與他們為伍,進了這樣一家公司。
從進入公司的那天起,他就認為自己是公司工作最努力的一位。的確,他多數時間都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既不習慣上班喝飲料,也不習慣大聲發泄自己,他表現得中規中矩。但是每每到了例行的工作會議,他總是提不出富有創意性的想法和點子,多次沒等他把話說完,老板就打斷了: “咱們再來聽聽別人的想法。”再看那些整天“不務正業”的同事,他們說話時,卻個個都能讓老板把眼珠子瞪得大大的,生怕漏掉半個字。
慢慢地;他開始從中發覺到:老板用你,就是讓你來做事的,讓你變得不可替代。於是,他開始學著適應工作環境,並帶有創意性地去工作。後來,當他完全融入到這樣一種工作氛圍中後才發現,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
有句話叫“人不可貌相”。同樣,你也不可以通過一個人外在的言行就對這個人妄下結論。說不定那個說話結巴,走路褲角掃地的人是個絕頂聰明的智者;也說不定那個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美男是個十足的傻蛋;更難說那個整天笑容滿麵,見了誰都彬彬有禮的君子是個自私的小人。
許多事情的表象很簡單,但要真正看透它,卻需要有很好的眼力才行。有些人手頭有錢後總想著當老板,認為做老板賺錢容易,又有地位、又有身份。老板真的那麼好當嗎?這個問題別說他能想得透,就是看別人做老板也未必看得懂。凡事都是這個道理,所以,涉世很深的人,從來不會說過頭的話;看待問題,他們也顯得更老練、獨到。
所以,對於一些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來說,初人社會,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轉動自己的頭腦,學會辯證地想一些問題,理性地看待名利。這樣才會少犯“我以為畫雞蛋很容易”的錯誤,才能有益於把握事情的關鍵,才能少走彎路。
做一件事情,不但要為了做好,更要圖個圓滿。許多時候最讓人尷尬的是,你的初衷是好的,你的態度是熱情的,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事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這樣的“錯誤”,就會有人不僅僅懷疑你的方法問題,還會懷疑你的人品問題。
如此一來,問題就嚴重了。
還好,除非傻子才會重複那樣的錯誤。在這裏我隻想提醒大家的是,好心一定就能做成好事嗎?也未見得。至少你在做一件你認為是好事的時候,要讓別人接受你。
如果別人無法接受你的好意,或是你做事的方法,那麼這件事做比不做更可怕。這是你在做一件好事之前必須要想明白的一點。否則,腦子再好使,也於事無補。
小王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女朋友,家裏急、朋友急、領導也跟著著急。一個偶然的機會,單位新調來了一位大齡女青年,單身未婚,和小王還挺般配。時間一長,兩人還真有那麼點意思,同事與領導看在眼裏,樂在心裏。但小王是個靦腆的人,不怎麼主動約對方,領導心想:“這怎麼成?”於是,主動當起了紅娘,兩頭跑來跑去,好話說了不少,卻發現兩個人的距離更遠了。
難道好事會辦成壞事?這位領導心想:“我沒有做錯什麼呀,再說,這都是為你們好呀。”想是這麼想,可是這位領導太過心急,他在姑娘麵前把小王誇上了天,而有時間,這位姑娘就有意留心小王,卻並沒有發現小王有領導說得那麼出眾。今天誇這,明天誇那,越誇反而越讓姑娘心裏沒底:“既然這麼優秀,怎麼這麼大了還沒有對象?”姑娘越想,問題也就越多了。
做事不動腦,好事也會做成壞事
品行與聲望本身就是一種感召力,它是領導力的一種內在體現與集中反應。即使在推崇法治的時代,魅力非凡的領導者對下屬及整個組織的影響仍無處不在。因此,要想在管理上有所作為,就務必躬行賢人之道,並精通自我包裝的各種手段。
作為領導,你的領導力從何而來?如何使下屬按著你的指令去執行?如何讓他們信服於你?雖然你有權力,但強權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領導者首先必須擁有“賢者”的形象,一個渾身散發著魅力與感召力的領導,其影響力是無形而無窮的。
感召力,是領導者改變和影響下屬心理與行為的能力,它的最終目的是使被領導群體達到思想意識與行為準則的相對一致,形成統一的群體的目標與行動。
感召力比職務權力影響力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有不少管理者認為,隻要自己坐在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別人就得唯命是從。其實不然,千百年來,為什麼有那麼多高高在上,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統治者們會敵不過農民手中憤怒的鋤頭?因為他們沒有感召力,沒有感召力的權力充其量也隻不過是一種淫威。濫施淫威的結果不可能讓屬下甘心折服,隻會讓自己的屁股坐不穩當。
所以,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有魅力才有感召力,有感召力才能讓別人自願追隨。
領導,其實就是魅力的極致發揮,影響他人合作和達成目標的一種曆程。印度偉人聖雄甘地就曾說:“領導就是以身作則,來影響他人。”一個人之所以心悅誠服地為他的領導或組織賣力工作、奮鬥,絕大多數的原因,是他們擁有一位“魅力”逼人的領導。這樣的領導就像磁鐵般掠獲了大家的心,激勵著大家勇往直前。
一位下屬推崇他的領導說:“你和他在一起1分鍾,你就能感受到他渾身散發出來的光和熱,我之所以賣命努力,乃是因為他身上一股強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從領導效能的觀點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感召力、影響力遠勝過權力。
多少年來,有關領導的書籍和研究報告層出不窮,討論的主題涉及組織領導、領導行為、權力領導。這些重要的主題,都包含了許多不錯的構想。事實上,這些都可以精簡成一句話:與其做一位實權在手的領導,不如做一位渾身散發著無窮“魅力”的領導。
帶人要帶心。做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除非具備了相當程度的魅力和感召力,否則,是很難實現領導所麵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贏得下屬的信賴和忠心。有位頗為成功的領導在一次研討會上,曾單刀直入地說道:“在現實世界裏,每一位成功的領導,無一例外地都具有特殊的人格特質,他們不僅能激發下屬們的工作意願,同時又具有高超的溝通能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渾身散發著吸引人的魅力。運用獎賞或者強製力來管人,也許有效,但是如果你要提高自己的領導魅力,贏得眾人的尊重和喜愛,我建議你們要盡最大的努力以影響和爭取下屬的心。假如你們之中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能夠完成許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個人的魅力或感召力,比職位高低和提供優越的薪水、獎金來得重要得多。它才是真正促使屬下發揮最大潛力,以實現任何計劃、目標的關鍵所在。
成功的領導,的確不在於職位和權勢,絕大部分取決於他有沒有具備迥異於人並足以吸引追隨者的魅力。在一本名為《領導藝術學》的巨著中,作者威廉·柯漢也提到了相類似的主張:
“除非激發了一個人的工作動機,你很難令人願意追隨你。”同時,柯漢也毫不留情地指出:“90%的領導人,將工作保障、高薪和盈利視為影響下屬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是值得懷疑的。比上述更重要的因素還多得多,主管本身得擁有超凡的、令人‘信服’和‘歸屬’的領袖魅力,才有辦法讓下屬跟著你走。因此。我們更可以確信:人們願不願意跟隨你,要看你是否有強大的感召力,而非權力。”
請務必牢牢記住:權力並不會自動點燃你的感召力,有權力並不意味著你有某種程度的魅力可以掌握人心。
當然,不用過分擔憂和懷疑自己有無足夠的領導魅力。因為領導魅力和形象都是可以培養甚至是可以包裝的。
一位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瑞吉歐博士就說過這麼一句鼓舞人心的話:“每一個人都有一方有魅力的沃土,就等待你去開墾。”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位更具魅力的領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盡快培養發展一項吸引追隨者的超凡特質。要使追隨者“跟我來”,你就必須先懂得如何激發他們的追隨動機。
(1)使別人感到他自己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受到重視,你要讓下屬感到他本人很重要。
(2)宣傳你的目標,說服下屬相信你的目標是值得全身心投入的。
(3)想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別人。你想讓別人追隨你,你就要關心他們,公平地對待他們,將他們的福利放在你的心上。
(4)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下屬的行為負責,千萬不要把責任推諉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