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深夜享月,粗心大意留下…(1 / 2)

話說綏寧長鋪子鎮上有一個苦命人,大名劉得銀。劉得銀二歲喪母,五歲喪父,在鎮上吃百家飯長大。劉得銀算得上是個識趣的人,十歲時鎮上有個老人說:“得銀啊,你都長這麼高了,不能老是白吃人家的飯,得想辦法自已養活自已。

劉得銀不再要飯,於是給地主家放牛。同是放牛,別的牧童把牛往山上一趕就三五成群去嬉戲、捉迷藏了,劉得銀不去玩兒,他要盯住自已的牛不要偷吃山邊上的莊稼,因為他沒爹娘,賠不起,除此外他還要“搞副業”。劉得銀的“副業”五花八門,春天扯筍、采蕨、拾雷公菌;夏天采藥材、割牛草;秋天撿柴禾、采野果;冬天刨冬筍、挖竹鼠。長鋪子鎮是都梁通往靖州、貴州的主要交通要道,往來商客多,開的客棧也有好幾家,劉得銀的東西總能賣個好價。劉得銀這樣做不僅解決了自已的生活,也為他羸得了一個好名聲,鎮上大人都拿他作榜樣教導自家不聽話的孩子。在長鋪子鎮,時不時會聽到有大人教訓淘氣的孩子說:“你個沒出息的東西,試試去給劉得銀提鞋子看人家會不會要你!”

就這樣,劉得銀長到十六歲,他就加入了鎮上的“腳力幫”。這是雪峰山古驛道上特有的一個群體,專門從事給商家挑貨物賺取辛苦錢。兩年下來,劉得銀積蓄了一些錢,也練就了一身牛力氣。於是有好心人給他說親事,但每說一個,女方都嫌他沒有房子。

劉得銀住的是父親留給他的草房,想想這個樣子也怪不得人家不願意嫁給他。某日他清點了一下所有的積蓄,發現要建一棟房還差了很遠,自已也沒一個可以借貸的地方,想修新屋那是斷然不成的。

劉得銀有一位堂叔劉宗保是個做紙的,家境比鎮上開客棧的人家不差。他是個熱心腸的人,他告訴劉得銀,那些銀正好夠開一家紙作坊,幾年下來,建房的錢就有了,作坊是賺的。劉得銀很高興,立即購設備、賣原材料,紙作坊張羅得十分順當。

但問題很快出來了——堂叔劉宗保的老婆不準老公傳授造紙秘笈,她認為,在同一個鎮上有兩家紙作坊,那是相互殘殺,因此她以死相脅,逼得劉宗保流著淚對劉得銀說:“侄啊,是我對不起你,你還是去請別的師傅吧,做好之後我帶你去找銷路。”

劉得銀隻好四處拜師學藝,他費了好大一番精力,紙是做出來了,隻是上好的書寫紙材料做出來的成品比草紙好不了多少。

劉宗保瞞著老婆帶領劉得銀去各地銷紙,可是到了都梁,所有的店家都不買劉宗保的麵子,都隻肯以草紙的價錢收貨。

劉得銀不傻,明白這些人是合起來壓人的價,一氣之下不買了。劉宗保勸道:“老侄,你還是賣了吧,挑回去不劃算呢。”

劉得銀說:“叔,不是我不會算這個帳,是他們太欺侮人了,這種紙明明能當書寫紙賣給那些愛便宜貨的客人,我也不要求高價,但總不能當草紙收吧!”

劉宗保知道劉得銀倔,也不多勸,隻好帶他去城步找店家,沒想還是一樣的結果。劉宗保認為劉得銀多碰幾次壁或許會認命,又帶他去了靖州。

叔侄倆到靖天已黑,來到都梁客棧住店。那裏的掌櫃銀白元見劉得銀是個新人,少不得要問一問。沒想到銀白元一聽劉得銀的遭遇,當即就以書寫紙的價錢收下了這擔紙。

但故事到這裏仍然沒有完,劉得銀回家後,挑了第擔紙又要上靖州,劉宗保勸他不要犯,銀白元是出於同情心,那樣的好心人難得遇上第二個。劉得銀不聽,非要上靖州,他也不打算找別的好心人,到了靖州就直奔都梁客棧。這一次銀白元仍然二話沒說按上次的價收了貨。

劉得銀回來後,又要挑三擔上靖州,劉宗保看不過眼了,說:“隻怕你真有點傻呢,再好心的人能幫你二,不可能有第三次。”

劉得銀當然不聽,還是上了靖州,沒想到這次銀白元還是照樣收了。到劉得銀第四次要上靖州的時候,劉宗保不再勸他,而是搖著頭說:“是我害了他,好端端的人就這樣瘋了……”

劉得銀第四次來到都梁客棧,銀白元在付了他的錢後問道:“年輕人啊,你中還有多少這樣的貨?”

劉得銀說:“很多,還有半屋。”

銀白元說:“你這樣要到何時才能挑完?該多少一你都拿了去,修個房子,娶個老婆好好過日子,至於那些貨你幫我看著,需要的時候我會雇人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