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探秘(2)(2 / 2)

逯興凱還談到,帶“方老太太”到齊家村的於景泰是他舅舅,而段連祥與他舅在偽滿年代是同學,那位“七叔”當過他倆的“上司”。逯興凱的叔伯大爺即當年“方老太太”的房東,而這位大爺的女婿,即逯興凱叔伯姐姐的丈夫,就是齊家村當年的“生產隊長”(今稱村長)。

大約是1958年農村成立人民公社的時候,段連祥就不來了。逯興凱聽舅舅於景泰說,段連祥因曆史問題和“右派言論”被勞動教養。直到“文革”前,逯家人才又看到段連祥來找“方老太太”。這六七年都是於景泰在生活上照顧“方老太太”。當年,於景泰就住在逯家的廂房。

1966年“文革”剛開始,於景泰不知什麼原因被抓走,關押在偽皇宮附近,不知是長春監獄,還是看守所。但沒等到結案,於景泰就死在了被關押的地方。

自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每年夏天,段連祥又開始領著外孫女“小波叨”到齊家村來,並每次也把“小波叨”留下和“方老太太”做伴一段時間。

大約是在粉碎“四人幫”後的1978年,某日,段連祥領著一個叫陳連福的老頭(新立城鎮十裏堡人)來到逯家,跟逯興凱父親說,要買“方老太太”住過的這處房宅。這時,逯家才知道“方老太太”已經去世。經過段連祥的說和,逯興凱的父親就把“方老太太”住過的這處房宅賣給了陳連福,開始講好房價是200元,但陳連福隻給了150元。陳連福在這沒住幾年,又把房子賣給了屯子裏一戶姓張的。上世紀80年代初,新立城鎮公路加寬,“方老太太”住過的這處房宅正好占道,就由政府出資補償而拆掉,現在已經沒有了任何痕跡。

逯興凱的證言,與陳良的證言基本一致。由此,我們對段連祥臨終遺言的真實性更加有了信心。“方老太太”來到新立城的時間,是在解放前夕的1948年末,與川島芳子從北平第一監獄逃出的時間也比較吻合,而且,有段連祥、於景泰和他們的“教官”一路護送,也驗證了當年川島芳子在有關人士的護送下從北平逃往東北的傳聞。

陳良、逯興凱證實的“方老太太”的生活方式,以及她與於景泰和齊家村當地關聯人士的關係網,顯示出川島芳子得以成功隱居新立城的必要條件。

1948年3月25日,川島芳子以“替身”逃脫極刑後,川島芳子的胞兄憲立曾猜測:芳子可能前往靠近蘇蒙邊境的地區,那裏有清朝肅王府的領地;或者前往更北的蘇聯……眾說紛紜。但死裏逃生後的川島芳子一定會小心謹慎,經過深思熟慮嚴格選擇其日後棲身之地。

張鈺畫:“方姥”住過的村莊那麼川島芳子為什麼要選擇距離長春較近的新立城棲身隱居,可能有以下幾方麵考慮。

首先,新立城是遠近聞名的平原村鎮,位於長春南部16公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懂得周易,會看風水的段連祥一來到這裏就讚不絕口,認為新立城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是川島芳子隱居的理想之地。盡管川島芳子在國內熟悉的地方甚多,但可選擇的目標卻十分有限。如天津、上海等地,社會複雜,絕非是她隱姓埋名的理想生存空間;內蒙古亦不具備其賴以棲身的環境和條件;至於荒涼閉塞的邊境地區更缺乏周旋餘地。

其次,新立城鎮曆史悠久,早在清朝嘉慶五年就在伊通河東岸設置長春廳,衙署民人稱為新立城。成為長春市的最早設治,故有“先有新立城,後有長春市”之說。長春地區曾先後是古代扶餘國和渤海國的屬地,遼金時代是長春地區曆史上最繁榮的時代;在農安境內設“黃龍府”,遼代古塔至今猶存。清初,長春一帶是蒙古郭爾羅斯前旗王爺紮薩克的領地。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因東北是龍興之地,是滿族的故鄉。川島芳子是清肅親王的第十四格格,擁有顯赫的皇族世家身份,自然對祖宗的發祥之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川島芳子劫後餘生,能在其祖宗發祥之地安度餘生,也是一種情感的回歸和心靈的慰藉。

再次,長春曾是偽滿洲國的首都,在這裏曾是她曾度過“燦爛”、“光輝”人生歲月,又是她戎馬生涯的故裏,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新立城地處離長春不遠的農村,不易被人所注意,遇事有可有回旋餘地,實屬隱居安度餘生的理想之地。

最後,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時期,當年6月7日至10月21日,長春被解放軍圍困,解放後百廢待興,一切均處在兵荒馬亂後的重建階段,選擇在1948年末潛入新立城,恰是絕佳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