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最典型的例子當數美國矽穀,聚集了幾十家全球IT巨頭和數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產業聚集促進經濟發展
自然界裏有許多“集聚現象”,如沙漠裏的灌木。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分布跟降水量和地下水係的分布有很大關係,一般呈現出成群聚集的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存活。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也能找到許多“集聚效應”的例子。
例如,美國矽穀聚集了幾十家全球IT巨頭和數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在我國,浙江,諸如小家電、製鞋、製衣、製扣、打火機等行業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區,形成一種地區集中化的製造業布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江蘇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001年底其累計利用外資額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廣州。外商直接投資大規模進入,讓集聚效應的優勢明顯地發揮出來,有力地促進了江蘇省經濟的快速增長,江蘇因此成為了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省份之一。此外,股市中中小盤股走勢的確火暴,鋰電池概念、稀土永磁概念、裝修裝飾以及園林建築工程等股票不斷上漲,而且很多是短期之內連續漲停的極具刺激性的形式來表現,令人歎為觀止。因此,深成指突破前期高點的意義比不上對中小板指數創年內新高更能吸引投資者的眼球。這些也都是資金在市場上形成的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出現在工業領域,能產生很好的效果;比如生產成本的降低、物流成本的降低、能源消耗的降低,等等。對於地方區域來說,集聚效應的積極作用也是很明顯的。幾乎聚集了全國的頂尖的人才、科研機構、知名外企,等等。
在我國地區中,最能體現集聚效應的就是一線大城市了。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集聚、人力資本集聚和創新活動集聚這三個方麵。
中關村的發展實踐,突顯了人才“集聚效應”。越來越多的人才薈萃中關村科技園,實現理想成就事業。到2009年年底,中關村彙聚各類人才106萬人,其中,博士及以上學曆1.1萬人,碩士學曆9.8萬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5萬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1.5萬人。這些集聚到中關村的高科技人才,提升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極大地推動了北京新興產業的發展。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就能成形。
同時,自從北京自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是明顯呈現出集聚效應。2006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89.5萬人,資產總計6161億元,業務收入3614.8億元,創造增加值812.1億元,占全市GDP的10.3%,比2005年增長15.9%。
經過今年頭9個月的發展,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不僅穩步發展,而且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效應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去年12月掛牌的10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4687家,其中,掛牌後新入駐企業1101家。集聚區企業2006年營業收入478.5億元,利潤48.8億元,上繳稅金18.5億元。
不過,事物都具有兩麵性。集聚效應帶給北京的優勢與好處顯而易見,但其帶給北京房價的影響卻是令人頭痛,因為北京的房屋是麵向全國銷售的(全國的有錢人幾乎都會在北京購買房產),由於處於首都地位(國外的消費群體也很多),由於中國目前的現狀導致北京輻射了除去上海、深圳、廣州以外的外來人口,而且隨著經濟發展的增速和公共福利等的迅速改善,北京的房價也像過山車一樣,翻了幾番。
上海是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是它與其他城市之間關係的最主要特征,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發展表現出雄厚的實力,已經連續許多年保持了兩位數的GDP增長率。當前最熱門的上海世博會將是全球創意人和創意產業的“奧運會”。世博會上各種創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產品的交流碰撞也將激發創意人才思維模式的轉變與創新,從而推動創意產業、創意經濟邁上新台階。創意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升級。全國政協副主席、經濟學家厲無畏強調,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以文化和創意為核心的創意產業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誌。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底,江蘇共有64家各類文化產業園區,4個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7個國家級、18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浙江省圍繞杭州、寧波、溫州等中心城市形成數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全省已有18個創意園區,3個國家級人才培訓基地。
據統計,截至2009年10月,上海市正式注冊的創意產業園區達到81家,入駐企業超過4000家,總建築麵積250萬平方米左右,相關從業人員已達8萬餘人,累計吸引了近70億元社會資本參與集聚區建設。創意產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493億元增至2008年的1048.75億元,年均增幅20%以上,占全市GDP比例從5.8%提高到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