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集聚效應:集中發展,加速經濟發展(2 / 2)

足見,在當前由上至下力推創新型經濟發展的中國,以文化產業為龍頭的創意經濟正在成為地方發展的“加速器”。

走上集聚生存之路

按照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原則,我們要注重推動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和要素保障集聚,把握市場需求,充分發揮主導產品的優勢,推進同業集聚和產業協作,發揮其帶動功能,加大了整合力度,從而走上了一條節約、集約的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

實踐證明,工業集中發展不僅可以結合增長方式的轉變,把服務、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而且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平台、體製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平台。

近年來,全球的跨國公司紛紛采取“集聚生存”這種生存戰略。“集聚生存”是指各個跨國公司基於各自核心競爭優勢,為了獲取合作夥伴的互補性資產,以擴大企業利用外部資源的邊界,增強彼此的市場競爭地位,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相互依賴和互為客戶或以聯盟為的基礎。跨國公司的集聚生存既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結果,也是市場競爭的反映。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和競爭的加劇,任何一個公司都無法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取得優勢地位。相反,競爭促使各跨國公司將自身的資源逐漸集中於其最具優勢的環節或能力,而將其不具競爭優勢或優勢較小的業務部分外包給其他公司。這種業務調整的結果是:各跨國公司隻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而通過協議或客戶網絡獲得公司生存所必需的外部資源支持。跨國公司這種業務整合是隨著科技進步、分工細化以及市場結構的變遷持續進行的過程。跨國公司持續的業務分化組合的結果在客觀上促進了價值鏈上相關公司的發展,這些公司的發展反過來更有利於跨國公司集中自身優勢在全球競爭一一這是一種相互依賴的網絡化生存關係。集體化生存使各公司均獲得了一種僅靠自身力量無法得到的市場競爭優勢地位,形成了一種集聚效應。

紐約這座國際大都市是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總部最為集中之地,它可謂是全球總部經濟成功典範。在財富500強公司中有46家公司總部選在紐約,製造業總部雲集於此,並發展形成了與之配套的新型服務業。在紐約,有法律服務機構5346個,管理和公關機構4297個,計算機數據加工機構3120個,財會機構1874個,廣告服務機構1351個,研究機構757個。紐約有製造業公司1.2萬家,許多全球製造企業都在這裏設立了總部機構(如洛克菲勒中心),同時紐約還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經濟中心。

中國香港總部經濟助推國際化大都市轉型香港已經吸引數千家跨國公司在港設立亞太總部、地區總部。香港地區的中環區便是總部聚集的區域。目前,這一地區集中了大量的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行、中國銀行新總部等,已發展為成熟而標準的CBD,成為香港地區經濟的“心髒”。

對我國來說,跨國公司來中國集聚產生的效應,有利有弊。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集聚中國,促進了中國的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引進,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和當地政府的賦稅收入。不過中國企業也因此將麵臨越來越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的挑戰。

定律畫外音:釋放奧運場館的集聚效應

“鳥巢”“水立方”“水晶皇冠”……北京奧運場館銘刻了中華民族百年圓夢的光榮時刻與巔峰成績。雖然奧運會已漸漸走遠,但是為建築設施,體育場館不論是否在使用,它都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折舊,與其讓它閑置,不如利用起來,加速資金的回收和利用率。否則,就是資源浪費。這些奧運場館該如何開發它們的集聚效應呢?

有專家認為:“作為奧運會的比賽場地,奧運場館的使用是周期性的。後奧運時代,大部分奧運場館應該承擔一些服務大眾健身的功能,從而滿足普通百姓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因為“奧運效應”的激發,北京奧運會過後,許多城市經常參與健身活動的人群明顯增加。相應的,健身場館也就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麵,“健身活動場館不足,仍然是大眾健身事業繼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因此,在建有奧運場館的城市,就可以采取多元化運營,讓奧運場館不僅成為大眾進行健身的場地,還能建成為集餐飲、娛樂、體育服裝和器械營銷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體育消費集散地。發揮了奧運場館的“集聚效應”,奧運場館才能真正地服務於全民健身,同時也能達到拉動體育消費的目的。

事實證明,與某體育場館距離很近往往會成為一些樓盤主推的賣點,這就足以證明,體育消費還可以間接地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拉動作用。所以說,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源推動全麵健身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