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哲學篇(1)(1 / 2)

在公司的管理方麵,我是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獲就多了。

——雷蒙?A?克羅克

1.《西遊記》中的管理問題

《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個矛盾:齊天大聖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戰無不勝,要不是如來佛祖出手相援,整個天庭簡直麵臨“亡國”的危險。但是在取經途中,大聖卻好像很難一帆風順。當年的那幫手下敗將以及敗將的跟班坐騎都成了高手,不是讓大聖無計可施,就是要由大聖請各路神仙出山幫忙。乍看來,這是吳承恩寫書的漏洞,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他對封建王朝管理體係和人文背景的深刻了解。各位如若不信,且聽我細細道來。

大鬧天宮前後,孫大聖、天兵天將以及妖怪們的能力都沒有變化,但是交戰雙方的心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鬧天宮的孫大聖還隻是得道的妖精,無所畏懼,身無牽絆,打贏了是無上的榮光,甚至有自己重新界定天庭秩序的可能性,打敗了的後果他又沒有考慮過,所以,在孫大聖心中,他進行的是高收益、無風險的事業,自然全力以赴,出手毫不留情。而天庭眾神的心態卻不同。孫大聖反的隻是玉皇大帝,與眾神並無利益上的衝突。同時,孫大聖的殺傷力很強,他手中的武器可以使所有被觸碰的對手受傷。所以,眾神對孫大聖的圍剿行動實際上是風險很高的項目,是迫於其領導玉皇大帝的壓力而進行的工作,可以想像,在此情況下天庭一方的戰鬥力是處於什麼狀態,所謂十萬天兵天將也必然各懷鬼胎,瞻前顧後。

有人會說,眾神為什麼不靠打敗孫大聖來加官進爵呢,這就牽涉到天庭的所有製結構和激勵機製問題。

從原文來看,天庭裏盡管都是高素質的精英分子,實行的仍是封建君主製度,玉皇大帝作為統治者,對作為臣子的眾神是具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某些神仙即便打敗了孫大聖,獲得了升遷,他最多也隻能成為權力最大的臣子,仍然擺脫不了被統治的命運,而且“伴君如伴虎”,就算他再圓滑事故,說不定幾千幾萬年後的哪天,就會因為一個錯誤而前功盡棄。而做一個普通的天神又如何呢?神首先是長生不老的,而且又不存在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問題,無功遠比有功的生存壓力小,眾位天神根本犯不著為了一個沒有實質內容的頭銜而冒傷殘的危險。於是,在與孫大聖的對抗中,眾神的收益成了負數,風險卻變成無窮大,在戰鬥中他們肯定是出工不出力了。

更何況,玉皇大帝把天庭弄成了家族企業。君不見眾神中隻有與玉皇大帝有裙帶關係的楊戩最拚命賣力,當初楊戩劈山救母雖然英勇異常,說到底還是個凡人,後來突然成了神仙,其中必有隱情,想必是玉帝給了外甥一個不用工作又可以享受人間供奉的美差,你讓其餘的神仙怎麼能夠信服?

但在孫大聖取經的過程中,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孫大聖這時候已經是“散仙”了,距離成仙隻有小小的差距。而他的對手卻轉為了徹頭徹尾的妖精。妖精對抗孫大聖的目的是為了吃唐僧肉或吸唐僧的元陽,其相關收益是長生不老——神仙的基本特征,這項工作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被孫大聖消滅掉,但同時收益也是巨大的。對於妖怪來說,這是一項高收益、高風險的事業,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論述,人們為了300%的利潤,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而一步登天成為神仙的收益恐怕遠遠超過300%,可以想像妖怪們為了達成目的會有多麼的狂熱和勇敢。最厲害的還是那些有一定背景的妖怪,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子不同凡響,自己就算有過錯也不用擔心被懲處,他們的風險已經下降為零,而收益仍然很高,這樣有賺無賠的買賣能不讓妖怪們竭盡全力、前赴後繼嗎?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大聖,他並無成佛的野心,對抗妖怪的目的不是殺盡天下妖魔鬼怪,隻是為了保護師傅去西天取經。他與妖怪以前也無血海深仇,隻有在妖怪襲擊唐僧時才出手相救,所以工作屬於被動反擊性質。同時,由於唐僧經常被妖怪扣為人質,使得孫大聖在援救工作中常常處於投鼠忌器的狀態。因此,在這場孫大聖和妖怪的競爭中,妖怪知己知彼、充分準備,而孫大聖畏首畏尾、束手束腳,尚未交戰銳氣已弱了一半,戰鬥勝利的可能性當然急劇減小。

再看此時出手相援的眾神,他們都是奉旨幫忙,有天庭作為後盾,即使自己失敗,大不了再由天庭出麵,請如來佛祖出山,肯定手到擒來。所以,每個相援的神仙都會使出渾身解數,亮出絕活一展身手,隻要自己盡力,孫大聖和玉皇大帝都不好怪罪,當然,拚命是不可能的,就像對付青牛怪一仗中,眾神失去武器後不是繼續進攻,而是徒呼奈何後就坐等更厲害的神仙來幫忙。

管理經

其實,如果天庭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獎優罰劣的激勵機製,唐僧取經恐怕不必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當年,紅紅火火的“三株”因為一場官司轟然倒地,“三株”的負責人在扼腕歎息之餘,曾埋怨自己苦心組建的15萬人的營銷隊伍在這場危機中袖手旁觀,“太不夠意思”。仔細想想,他應該好好讀讀《西遊記》。15萬人中怎能不藏龍臥虎?如不有效解決激勵機製的問題,表麵上再風光的企業也難免重蹈“大聖鬧天宮”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