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間董卓連威脅到利誘王允為其正名,王允卻笑道:“仲潁何必擔心,張讓那裏我並不想審問,允不想做無意義之事”
董卓忙問其原因,王允言道:“仲潁千裏救駕足見忠義,何需審問張讓證得清白”
席間二人談的甚是投機,散席後王允二人來到了關押張讓處,董卓說自己是嫌犯,不想去張讓處,王允卻堅決不同意,讓董卓去聽聽張讓所說,再幫自己出些主意。
董卓在張讓處得知張讓並沒有任何供詞,張讓口口聲聲說靈帝誣陷他。
王允與董卓在離開張讓的路上,王允道:“仲潁,張讓供詞讓允如何做”
董卓聽王允一問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張讓供詞是先皇誣陷他,誰敢說不是,他也拿不定主意,還不知道怎麼回答。
他此次來的目的是讓王允為其正名,說白了就是讓張讓供述此事與自己無關,可是張讓卻說出了靈帝陷害他,也就是說靈帝陷害的是董卓與張讓,天下間誰敢審這個案子。
董卓想到李儒或許能有辦法,便說道:“子師,卓也是沒辦法,我屬下李儒有些謀略,不若讓他拿個主意”
王允聽後非常高興,董卓走後,王允又來了張讓處,呆了一會兒便回到府中。
李儒聽董卓一說,雖然感覺有些不對,但是卻沒想明白問題出在哪,便決定去張讓處一行。
李儒來到張讓處後,王允為了讓李儒方便詢問,稟退了所有人,最後包括他自己都退了出來。
李儒經過仔細詢問,斷定張讓沒說假話,但是他卻得到了個更嚇人的消息,董卓與張讓的信件都在左豐處。
李儒感到事情重大,對王允了幾句就趕回了董卓處,王允看目的達到,便進宮覲見董太後。
李儒將事情經過稟報董卓,對張讓之說詞並無懷疑,隻是對左豐一事擔心,董卓暴躁的要直接反叛,李儒認為現在謀反即使成功,天下間絕對無人順從。
若將左豐的書信找到,再讓張讓出麵指證靈帝陷害董卓,讓天下人知道漢室無義,陷害忠臣,那時謀反,順者定多。
董卓按照李儒的建議,派人四處尋找左豐,卻始終沒有著落。
靈帝殯天三日後,年僅五歲的劉協即位為帝,詔告天下:
改元建安大赦天下,公元一八五年為建安元年;
追先帝劉宏諡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追贈上軍校尉蹇碩為忠侯陪葬先帝於文陵。
加封董卓為太尉、郿侯,持節、鉞開府洛陽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與司徒王允總理朝政;
中平六年十二月,何皇後勾結其兄大將軍何進謀逆,事敗夷族,皇子劉辯亦被賜死;
中平七年三月,中常侍張讓刺殺先皇,誣陷輔國大將軍董卓同謀,獄中自盡;
因宦官亂政現象屢屢發生,將做亂的宦官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程曠、夏惲、郭勝盡皆斬首,今後宦官不得幹政。
董卓回到府中心中高興,如今自己雖然未正名,但是已經是與王允共同總攬朝政,皇帝年幼,王允又不敢對自己不從,和皇帝有什麼區別。
朝中文武紛紛來董卓府中道賀,董卓高興,在府中大宴百官,而數日後,童宇、袁紹、曹操、皇甫嵩、朱儁、孫堅及其他的幾個州牧和郡守都上表祝賀,並送來禮物,董卓更是高興,也都一一回禮。
李儒卻提醒董卓,現在軾君之名不但未正,中常侍張讓刺殺先皇,誣陷輔國大將軍董卓同謀,獄中自盡,無從查起這一詔告天下就是反倒讓天下人認為是董卓派人殺了同謀的張讓。
應找機會獨攬朝政,任用親信,不可掉以輕心,做些天下人都認為董卓對漢室忠心之事,消除天下人的誤會,對將來逼迫小皇帝讓位有好處。
董卓也知道現在世人還在對他懷疑,他能做的就是盡量讓人知道他忠於漢室,但是卻不容易,朝政還有個王允,不管自己做什麼,世人都認為是我二人所為,或者都認為是王允所為,得想辦法獨攬朝政。
董卓任太尉一月後,涼州朱儁傳來敗報,李文侯、北宮玉雖然被剿滅,但是韓遂、馬騰卻聯合在一起,聚集十餘萬眾,朱儁不敵。
敗報一來,滿朝震驚,皇帝年幼,王允又無兵權,隻有找董卓商議,而董卓又采取李儒之計稱病不出。
王允進宮求見董太後,請董太後親自去請董卓,並加封其為相國,讓其獨攬朝政。
董太後親自請出董卓,並封為相國,獨攬朝政,董卓欣喜,命人傳旨其女婿牛輔帶並州兵馬協助剿滅馬騰、韓遂。
李儒看董卓已獨攬朝政,建議董卓對朝廷支持自己的加封,反對自己的撤職,另換他人,一時間朝中大辰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