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來到時,公孫瓚已經解決了並州之事,朱儁想請公孫瓚先派兵協助防禦並州,自己去解決西涼問題。
公孫瓚非常為難,他自己也隻有三萬餘人馬,此次是其丈人劉基與鮮卑交好,在鮮卑處借兵五萬,建議朱儁也向鮮卑借兵,劉基可出麵與鮮卑人溝通。
朱儁考慮到童宇在鮮卑中的威信,決定一試,鮮卑大帥柯比能聽後欣然接受,並請朱儁代他向童宇問候,保證守住並州。
朱儁看柯比能帶來馬步兵五萬,看到騎兵時倒沒什麼,但是看到其帶來的數千步卒心中暗佩服,個個精壯,渾身散發著一種駭人的氣勢,他仿佛在哪看過這些步卒,卻想不起來了。
馬騰,韓遂本就在西涼甚有人緣,此次被朱儁命令共守西涼,也很快便控製了西涼大部。
朱儁回到西涼後,便對百姓施以仁政,加緊練兵,等候王允消息。
董卓在京城每日與親信及屬下花天酒地,殺人取樂,鬧的京城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李儒與李肅數次勸說,董卓卻是不聽。
但是董卓也聽從了李儒的建議,防備有人偷襲洛陽,便派李傕守潼關、郭汜守函穀關、樊稠守虎牢關、張濟守汜水關、胡軫守武關、徐榮負責接應各路、李肅負責洛陽守衛。
董卓卻暗中命令董越、段煨守長安,並在長安大興土木修建封禪台,準備遷都長安逼劉協讓位。
最後董卓實在被李儒說煩了,將其派去與張濟把守汜水關,而朝廷之上董卓也把朝政大事都交給李肅與王允,自己每日帶著呂布出入皇宮,**宮闈。
李肅說降呂布後,董卓並沒有賞賜他和加封他官職,李肅就有些不樂。
董卓受朝廷一再加封,也沒對他獎賞,倒是給呂布加封為中郎將,與自己官職相同。
現在名義上是讓他處理朝政大事,實際上不過是讓他幫董卓看有沒有什麼對其不利的奏章,自己什麼事也做不了主。
李肅每每想到這些心裏就不舒服,他向董卓提議自己去守衛五關,但是董卓卻沒同意,把守守五關的肥缺都派給了別人。
他隻能每日對著王允那愁苦的臉,和向董卓稟報王允請求賑濟難民,再就是遭到董卓一陣怒罵,別的實在是無事可做,好多事他也不敢再稟報董卓。
王允卻時常說董卓對他器重,才把朝廷大事交給他處理,他心中生氣,但是董卓吩咐過他不能對王允無禮,他心中煩悶。
這日處理完朝政,王允並沒有讓他向董卓稟報什麼,他有些疑惑的問王允,王允卻說都是賑濟難民的奏章,為了避免他遭董卓責備,也就不用稟報了。
李肅對王允還真心生了感激,他想到每次他象董卓稟報賑濟災民,得到是董卓怒罵:“你個廢物,若再用這些事情來煩我,必然重罰”想到這些,李肅心中就惱火。
他為董卓征討羌族造反立下大功,是憑著戰功一點一點得到現在這個職位,而呂布不過是自己勸降來的,現在卻與自己官職一樣,還被董卓重用,認為義子。
王允似乎看出李肅煩悶,便請他去府中飲酒,李肅也是閑來無事,便接受了王允的邀請。
此後幾日,王允每日請李肅飲酒,李肅漸漸的對王允無話不說,也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煩悶,王允聽後心中有了計較。
王允看時機成熟,對李肅訴說了董卓殘暴,殺害無辜百姓,要挾皇帝**宮闈,都是大逆不道,遲早會被天下豪傑所敗,勸他離開董卓。
李肅卻認為董卓現在羽翼已豐,且有心腹把守關卡,在朝中所做之事外界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若有人來討伐,他大可借皇帝之名攻打。
王允勸他舉大義,宣布董卓惡行,號召天下共討董卓,李肅卻顧忌董卓手握重兵,且各關卡都由起心腹把守,不好成事。
王允看李肅並沒有發怒,隻是考慮自己安危,心中高興。
朱儁將西涼之事基本處理完,馬上給王允送去密報,王允接到後,將密報送給李肅觀看,李肅看後心中高興,如此一來他有了依仗,也起了與董卓為敵之意。
王允又答應,事成之後,他當保舉李肅為太尉,取代董卓,李肅聞聽後,下了決心。
雖然牛輔的敗兵和並州的敗兵來到了洛陽,但是都被李肅客氣的“保護”起來,董卓所得到的都是得勝的消息。
董卓還親自加封韓遂為金城太守、馬騰為漢陽太守。
王允與李肅頻繁接觸,也引起了董卓的注意,他曾派呂布暗中查探,但是呂布心中感謝李肅,並沒有如實向董卓稟報,反而還提醒李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