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每一個管理者都可以說是企業的支柱,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管理的有效性,影響企業經營效益獲取更大利益和發展。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從根本上說就是提高組織效率的能力。
管理者若要準確地把握組織的效率,需具備下列三種管理能力。
1.管理者應具備能全麵而準確地製定效率標準的能力
管理者如果想要提高組織的效率,首先要有具體的效率標準作為衡量的依據。標準是用以比較將來、當前和過去行動的準則。確定標準的方法有很多種,管理者可以把組織的許多特征作為效率衡量的標準,包括量的、質的等依據。例如人均產值、產品平均成本以及各種物品購銷售價格等等。
表麵看來,製定效率標準並非難事,寫在紙上似乎就夠了。其實不然,製定一個科學的能夠體現效率原則的標準並非易事。管理者必須進行深入調查,透過眼前的、明顯的事實找出能了解、反映眼前問題的充分信息,並對信息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確估計到他負責監管的所有設備和人員的最大能量,從而製定出符合效率原則的標準。
2.管理者必須具備敏銳地察覺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標準的差距的能力
實際工作與標準比較總有一定偏差。如果沒有偏差,就不需要管理。正因為有偏差存在,才需要我們去做工作。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當能夠及時了解目前工作的進展,必須敏銳地察覺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標準的差距,以便在它發展成危機前得到改進。
尋找實際工作與標準之間的偏差,若工作有數字標準,找出並確定偏差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如產量、利潤。但對於一些技術性較少的工作,工作標準不但難以量化,甚至連評定的內容都很難確定,管理者有時就不得不憑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如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職工的精神麵貌等。一名精明而有遠見的主管,有時能夠預見到脫離標準的偏差。缺乏這種能力的,則無論如何也應該盡早認識偏差。如果標準製定適當,又有明確的評定下屬人員工作的手段,則對實際業績或預期業績的評價就相當容易了,也就很容易確定偏差的存在與否。另外,管理者通過製定科學的製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
如果目前工作明顯地偏離原定的各項效率標準,那說明一定有什麼問題或哪兒需要改進。管理者應當敏銳地察覺目前工作水平同具體標準的差距,在把握工作時不要局限於眼前的困難和問題,而應當注意那些較深遠、較不明顯但今後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症狀,以便其在發展成危機前得到改進。
3.管理者應有糾正偏差的能力
管理者得到發生偏離的信息,認為有必要采取措施來糾正實際結果與標準結果之間的偏差時,必須進行矯正偏差。隻要目標和成效之間存在偏差,總是有一定原因的,矯正偏差應該從研究出現這種偏差的原因入手。但最先引起管理者注意的,可能往往隻是一個症狀,而不是問題的實質。有時,已獲得的事實能提示出真正原因,並能為隨後的事實檢驗所證實。然而有時事實所提示的原因並非根本問題所在,或者管理者設想的原因同事實所提示的相悖,尤其在一係列表麵上互不相幹但是出於一個根源的跡象發生時,更容易產生這種情況。管理者應仔細考慮各種可能的原因,然後根據已獲得的事實,確定哪一個是真正的原因。隻有找出偏差的原因,才有助於確定適當的矯正行動,否則很可能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如銷售額未達到預定值,原因可能是計劃階段估計前提條件時出錯,預測值過分樂觀,可能是經理人員銷售計劃或銷售目標不正確,也可能是員工銷售方式處理不當或者市場對產品的接受度發生了變化,還可能是競爭對手改變銷售策略,等等。管理者如果要對銷售額未達到預定值這一症結進行糾偏,就必須先找出問題的實質原因,再據此進行糾偏。如主管人員可以重新製訂計劃或調整他們的目標來糾偏;他們也可以運用組織職能重新委派職務或明確職責,以此糾偏;他們還可以采用增加人員,更妥善地選拔和培訓下屬人員,或是最終解雇、重新配備人員等辦法來糾偏。
能力黃金律
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對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管理的本質就是追求效率,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從根本上說就是提高組織效率的能力。管理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掌握了管理的門道,管理才能就是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