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類而言,最擅長的一件事便是模仿。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地具有某些天賦或素質,它們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一些人成為了偉大的舞蹈家,另一些人的舞步卻不合音拍;一些人有藝術天分,另一些人卻毫無發現美的眼睛。但在模仿方麵,可以說人人都是天才,不學自通。
從牙牙學語開始,我們便顯現出超強的模仿能力。嬰兒時代,我們模仿語言、行為、表情;進入學校後,我們通過模仿字母學會閱讀和寫作;如果你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你會模仿從左到右的閱讀習慣,如果你在亞洲的某些地區受教育,你會模仿從右到左地寫字;工作後,我們跟著師傅學習,模仿師傅的技巧來從事生產建設;在外地定居,我們模仿本地人的口音、生活習慣,我們的入鄉隨俗和天生的模仿能力才可以讓我們更加適應當地的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模仿能力,對成功企業的模仿可以減輕我們的負擔,節約我們的時間,是我們快速跟上市場腳步的捷徑。
“對著葫蘆畫瓢”如今已不再是單純的貶義詞了,相反,學會模仿,從模仿起步反而成為一種高效的起步。模仿階段成為絕大多數初涉市場的溫州人不得不經曆的一個階段。讓溫州人做一件產品,一開始他們都是從複製、對照開始做起,然後再加入自己的特色。曾經是溫州“四大經濟支柱”的紐扣、皮鞋、服裝和打火機,起點無不來自於模仿。很多人也許不以為然,模仿是一件多麼令人羞恥的事情啊。要是持有這種想法,想必是有點極端主義。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是無所不通的,比如說話,比如走路。我們選擇以模仿開始,才能在掌握了基本本領以後,紮穩腳跟,自己去嚐試創造新生事物。
當然,僅僅滿足於模仿,裹足不前,毫無特色是我們要離棄的。精明的溫州人完全體會到了這點。他們從模仿起步,不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創建自己的名牌,這才是富有的溫州人的英明之處。大多數的溫州人在外麵經營的時候,依然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動,一旦市場上有什麼新的產品,他們很快就開始仿造。在當時知識產權的概念還沒有深入人們的理念中,這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經濟學家也指出:“模仿是原始積累階段必不可少的一個課程。但當一個企業已經走向成熟時,如果還不能離開模仿,打出自己的品牌,那就像無法擺脫搖籃的嬰兒一樣,永遠沒有長大的一天。”
正因為溫州人以善於模仿而著稱,所以,有的學者把溫商“群起仿效”的做法稱為“蜂群現象”。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打火機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十幾年前,一些定居海外的溫州人回鄉探親,將打火機帶給親戚做禮物。有個聰明的溫州人並沒有把打火機當寶貝一樣供奉起來,相反,他將打火機一一拆開,把每個零件仔細研究,短短3個月,他就用手工模仿出了第一隻打火機,雖然是仿造,但在中國這依然屬於首創。這個聰明人就是溫州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大虎。
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打火機屬於高檔商品,日產的金屬外殼打火機的市場售價30~40美元,非常昂貴。1992年,周大虎拿著妻子的5000元下崗費創辦了打火機廠,連續5年被溫州市政府授予溫州企業家最高榮譽——“金鹿王”獎。溫州人憑借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迅捷的仿造工藝,在相同的質量下,溫州的打火機以1美元的售價投入國際市場。現在,由於溫州打火機的凶猛攻勢,曾經是世界三大打火機生產基地的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已有80%的廠家關門。溫州打火機霸占國內市場的94%,世界市場份額的80%。有人做了生動的比喻:如果把溫州人一年生產的打火機排起來,可以繞地球轉兩圈。
當記者訪問周大虎的企業策略時,他說:“市場需要什麼,我們便快速地模仿什麼。模仿並不可恥,關鍵是要賦予你所模仿的東西以新內涵,賦予它嶄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