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能力,是一種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客觀條件,隨時調整自己行為的難能可貴的能力;是一個人能夠將劣勢轉變成優勢必須要具備的一種素質,也是確保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關鍵時刻善於應變的人,一定是處亂不驚的,會冷靜地思考自己麵對的問題,不會自亂陣腳,而是用魄力戰勝自己內心的不安,盡最大的努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與料想的不同,一旦出現了自己始料未及的狀況,能不能做到處亂不驚,是能否化險為夷的關鍵。很多成大事的人總是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驚人的勇氣,處變不驚,最終化險為夷,轉劣勢為優勢。
《三國演義》裏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叫作“孟德獻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曹操字孟德)不滿董卓專權,帶上“七星寶刀”準備行刺董卓,恰逢董卓正在睡覺,曹操以為天賜良機,正待作勢抽刀手刃奸賊以謝天下。誰知道董卓是個練家子,有人進他臥室早就有所察覺,他雖然背對曹操,可他還是從床上的鏡子裏發現了曹操有抽刀的跡象,立馬神經過敏地翻過身來問曹操要做什麼。羅貫中先生筆下的董卓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曹操自知不是對手。如果此時孤注一擲,弄不好會“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不但殺不了他還反被他殺,那可大大不妙。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很多人恐怕都隻有尿褲子或者束手就擒的份了,但是我們的曹操先生卻鎮定自若地捧上“七星寶刀”,詐稱是前來“獻刀”。董卓那老混蛋一時不察,居然讓曹操這廝瞞天過海,溜之大吉。曹操處亂不驚、化不利為有利的本領實在是讓人敬佩。
在關鍵時刻隻有處變不驚,才能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才能找到對手的弱點,做到有的放矢。
敬愛的周總理的應變能力在國內外都是贏得了無數讚譽的。有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堂堂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是他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麼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麵。如果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不能迅速地覺察出對方的目的,那麼就會讓國家遭到外國人的譏諷,給國家帶來惡劣的影響。但是,周總理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了他作為傑出的外交家所應該具有的出色的應變能力,讓不懷好意的美國記者當場啞口無言,這不僅僅關乎一個人的事情,更關乎國家的尊嚴。可見出色的應變能力是何其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