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人際關係也日趨複雜,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為人處世的老一套辦法已經不合時宜。
有的人往往跟不上社會發展變化的步伐,不知道變通,為人處世愛較真,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對現實生活中流行的各種“潛規則”更是不懂……觀念上的死板加上能力上的缺陷,使得他們麵對強烈而迅速的變化常常不知所措,隻得自我解嘲般地感歎:“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從前,有一個魯國人進城辦事,因為他為親戚帶了一根長竹竿,到了城門外,他就犯難了。
他坐在城外的土堆旁,看看城門,又看看手裏的竹竿,皺皺眉,搖搖頭,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進城呢?”他回答道:“我拿著這麼長的竿子。怎麼能進得去呢?”問他的人心中好笑,卻故意問:“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竹竿拿不進城呢?”這人回答說:“這還用試嗎?城門比竹竿矮一大截,城門的寬度又比竹竿窄得多,怎麼能拿得進去呢?”說著,他真的站起來,拿著竹竿到城門口橫豎比劃起來。
圍觀的人都在竊竊地發笑,故意不去點破他,看他到底怎麼辦。這時,一位風趣的老人走到他身邊,一本正經地說:“年輕人,有什麼難事,我可以幫你嗎?”一看到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這個人覺得他肯定見多識廣,有辦法幫助自己,於是便告訴了自己的困難。老人聽後,笑著說:“既然你想聽我的,我就給你出個主意,把竹竿折斷了,你不就可以進城了嗎?”那人聽了老人的話,想也不想就把竹竿折斷了。
生活中也許沒有因竹竿太長進不了城的笨人,然而類似這種頭腦僵化不轉彎的人卻隨處可見。
這種人往往死死地遵循傳統過時的習慣和思維,牢牢地抱住不適合現在情況的條條框框不放,認為過去發生的,尤其是被經驗證明是對的東西就是絕對合理的、永恒的、不能改變的,並把它作為絕對真理來信奉。凡是現實生活與傳統觀念相抵觸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行為,都被認為是背道而馳的、錯誤的、大逆不道的。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是這麼說的:“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進屋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鬧出笑話來。
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他便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很呢!”於是,他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發大財而回。
第一個人不懂變通,一味鑽牛角尖,總以為牛不喝水,便不能強按頭。第二個人則不然,他會變通一下,給牛吃點鹽,不也就能讓它喝水了嘛!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變通,學會在山重水複的時候,轉換一下心情,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變通能讓我們少一些鬱悶,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當你樹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之後,你必定要製訂一個相應的計劃,這時你已經知道自己必須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可是,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任何事情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往往一件事的發展總是會在你的意料之外。你原有的計劃將不再適合於已經變化了的局麵,你必須對此作出改變。對於改變,一個思想僵化、保守的人顯然是難以應付的,隻有那些最為樂觀而最富創造性的人才能夠思路開闊地、靈活機變地對待不可避免、持續發展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恰恰是實現目標所必需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匹老馬,不慎落入枯井,人們想盡辦法也不能把它救出,便打算把它活埋。泥土一鏟鏟倒入井中,老馬立即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它不斷抖落身上的泥土,並將其踩在腳下。井中的泥土越來越多,老馬腳下的土堆也越來越高……結果,老馬順利逃出了枯井。老馬通過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行動拯救了自己,獲得了成功。職場中,人們一旦落入“枯井”,往往隻會怨天尤人,坐以待斃。
世事是變幻無常的,沒有人能夠總是一帆風順地過上一輩子,所以那些已經取得了成功的人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他們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必須要適時地靈活變通,否則通往成功的路途也會崎嶇難行。懂得變通,利用自己的優勢,尋找“出井”的方式,才能使我們在逆境中擺脫被動,贏得機會,走向成功。
能力黃金律
打開一扇窗,打開一片世界。變通,你能解決任何問題。《易經》告訴我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時候,一個智慧的、變通的選擇勝過千萬次辛苦的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