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是基於大眾傳播媒介而形成的文化景觀。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已經成為文化聚合、傳播的主要渠道,媒介文化也逐漸演變成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大眾媒介作為文化的主要發展平台,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行為準則、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而且也構建著人們的生活常識、價值理念和倫理原則。媒介文化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影響深遠且廣泛。
在這樣的背景下,媒介文化理所當然地成為文化研究領域裏的熱點話題。媒介文化研究一直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涉及哲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不同研究方法和理論體係會有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結果。一直以來,我國的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受英國文化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其研究的理論依據也多半來自西方社會。西方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的前期研究提供了曆史經驗,但我們不能拘泥於西方的研究範式。麵對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理論來源等,我們需要學會消化吸收並融會貫通,尋找我們的研究特色。這是媒介文化研究應當努力完成的任務,否則我們的媒介文化研究將很難擺脫遠離實際的弊病。表麵上看,大眾傳播媒介隻是引發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實際上,從更深層次上看,由於電子傳媒的迅速發展,媒介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生存環境,同時也改變了內在於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媒介文化具有廣泛推行社會價值規範與建構社會價值意識的社會功能”。作為文化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文化對人的行動發揮著塑造、引導、建構等作用。但是不同社會群體存在著不同的職業特點,以及基於職業特性而形成的不同的社會角色、價值追求、生活需要等,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媒介文化對社會群體的影響在程度和方式上存在差異。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將社會活動主體按照職業特點分為作家群體、學生群體、采編群體、教師群體和農民群體作為考察對象,著重研究媒介文化對不同職業群體的觀念及行為變遷的影響。這裏要討論的影響既包括原有行為、規範、觀念的消解,也包括新的職業準則、職業意識的建構。之所以選擇作家群體、青年學生、采編人員、教師群體和農民群體,我們認為,因為職業的原因,這五大群體與媒介文化的接觸距離最近,受影響的程度也最大。社會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職業活動。因而,從職業特征的角度剖析媒介文化對於不同社會群體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職業理念、職業行為的變化,有助於觀察媒介文化社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對於媒介文化消極影響的規避以及對於其積極作用的倡導才可能有的放矢,而不至於盲目。在立場選擇上,鑒於媒介文化成分及社會影響的複雜性,我們堅持與媒介文化保持距離,以科學、客觀、冷靜的態度,秉承批判的態度和立場,對媒介內容和媒介現象的複雜成分層層剝離,冷靜分析,既不輕易頌揚也不盲目否定。關於媒介文化對人的觀念及行為變遷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學者就開始關注。最早研究此問題的是陳崇山等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