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媒介文化環境中的教學特點

媒介文化是由大眾傳播活動引發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是文化係統中由大眾媒介建構的一個亞文化係統。媒介文化的形成與大眾媒介的發展和普及密切相關。如今,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成為文化聚合與傳承的主要渠道。媒介與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觀。對於媒介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積極意義,業界和理論界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鑒於媒介文化強大的商業效益和影響力,盡管有人對媒介文化持不同的態度,我們都必須承認,當今社會“各類新媒介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也越見強勁,媒介文化生活已經成為當代文化的新景觀或新現實……”可以說,無孔不入的媒介文化正在用一種幾乎不可抗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並進而影響到我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內容等。媒介文化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對整個社會係統和社會活動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並且伴隨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影響愈演愈烈。“時下的媒介文化由於現代信息技術加盟,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應用,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文化的影響往往是無聲無息、潛移默化的,在媒介文化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其巨大的解構力和影響力。但驀然回首,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的生活因為媒介文化的存在而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媒介文化的各種影響,我們也必須認真麵對,認真思考。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媒介文化都有著與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內在特性。滋生在媒介文化土壤之上的現代教育事業也理所當然地表現出了自身的特點。從大眾傳播的功能來看,傳播知識、教化民眾是傳播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網絡等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的誕生使得大眾傳播成為重要的教育手段。現代傳播媒介構建的教育體係不僅自身發揮著教育功能,同時還作為傳統教育的重要工具直接參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大眾媒介無論是自身構建的教育模式還是作為工具被廣泛應用於傳統教育,都對教育產生了強大的衝擊,深刻地影響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極大地推動了現代教育的發展,一些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總體來看,媒介文化環境中的現代教育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 學習日趨自主化

媒介文化崇尚的是自由、個性、開放和獨立自主。具體而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自由而流暢的;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等級和權貴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就某個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可以對權威發出質疑,可以對來自各方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你可以接受任何一方的觀點,也可以隨意地拒絕任何一方你不認同的觀點。這與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文化完全不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文化秉承的是傳統教育理念,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非常強調順從、尊敬。尊敬意味著不頂撞、不反對、聽話等。所以,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對家長、老師基本上是言聽計從,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敢當麵反駁。他們在家孝敬父母,尊敬父母,不頂撞;在學校順從老師,不反對,不挑戰老師權威。學生或子女與老師及家長的自由平等的交流和互動極其缺乏或者幾乎沒有。學生對於老師講授的課堂內容幾乎不分青紅皂白“照單全收”,沒有人會提出異議,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千百年來,一直如此。然而現在,情況正在慢慢發生變化。現代傳播媒介借助科技的發展實現了人機互動,學習資源也應有盡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時間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學習的自由度得到釋放。整個學習過程是民主的、自由的而且極具個性化的。傳統教育中升學壓力和學習壓力在網絡世界中蕩然無存。與學校教育相比,媒介文化環境讓學生感覺更輕鬆、更生動、更親切,也更符合青年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生活方式。因此,大眾傳播媒介憑借自身的優勢魅力深深地吸引了青年學生,成為他們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夥伴。

二、 學習資源非常豐富

現代化媒介特別是網絡媒體將世界各地學習資源連為一體。通過網絡可以訪問任何一家報社、期刊、電視台、圖書館的網頁,可以訪問個人、組織機構提供的學習資源。當然,有的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網絡世界裏的知識信息包羅萬象、光怪陸離,充滿著神奇的誘惑,刺激著青年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網絡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充滿了吸引力。而且網絡傳播的知識信息遠遠超出我們的教師或者家長所能提供的知識範圍和知識深度。其豐富的程度和更新的速度也絕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能達到的。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能很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網絡讓他們接觸到了課堂以外的知識。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網絡信息每天都在更新著。網絡知識的新鮮度極好地滿足了青年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訴求。因此,網絡學習環境讓他們興奮不已。他們在網絡上建立社群、論壇,通過網絡聊天認識現實世界,廣泛結交朋友。他們通過網絡便捷的方式展開社會問題的討論。所以,網絡讓他們在遠離現實的狀態下深度地參與社會現實生活。網絡搭建的虛擬世界成為他們接觸、認識、掌握現實世界的絕好空間,也為他們的社會化提供了簡便的路徑。這是任何書本和課堂教學都無法比擬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網絡提供的知識空間是一個實踐的空間,青年學生通過網絡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對他們來說比課堂更加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 學習內容視聽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采取的是滿堂灌方式。老師站在講台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三寸不爛之舌,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孜孜不倦。日久天長,老師還是那個老師,學生已不再是那個學生。青年學生在校園裏每天接觸同樣的學生、同樣的老師,從教室到食堂,從食堂到寢室,三點一線,年年如此,生活相對比較單調、乏味,這與青年學生渴望新奇、追求變化的心理特點不相適應。大眾傳播是通過符號編碼而完成信息傳播的,其符號世界主要由語言、文字、圖片、聲音、色彩、音樂等組成,所以,不論何時隻要打開電腦或是廣播、電視,總能看到優美的畫麵、精彩的故事、絢爛的色彩,聽到悅耳的聲音。視聽符號能夠強烈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神經,能夠獲得學生的廣泛關注。大眾傳播豐富的符號形式為知識傳播提供了很好的路徑。我們現在看到網絡學習資源在傳播過程中不隻是單純的文本形式了,傳播者往往會動用圖片、音樂、色彩等多種表達形式,製作出聲情並茂、動靜結合的學習資源。讀圖時代和視聽時代的媒介知識傳播俘獲了青年學生的心靈。傳播技術的發展讓學生能夠享受到從未有過的學習的輕鬆。四、教育的娛樂化傾向現在大眾媒介似乎正在把娛樂泛化,媒介文化環境正在慢慢變成一個娛樂化的空間。媒介在市場競爭中的手段、策略似乎都比較單一,那就是將娛樂進行到底。媒介文化的使命也被限定在了“娛樂大眾”的框架之中。印刷媒介一直被看成傳授知識、培養理性思考、獲取人生啟迪的主要工具,但現在情況也在慢慢發生變化。各類報紙大幅度地增加社會新聞、娛樂新聞,不僅如此,在語言風格上也極盡調侃、風趣之能事,有的甚至增加大量的彩頁,配以美女、美景以博得眼球。網絡、電視更是明目張膽地高舉娛樂大旗:娛樂化的節目、娛樂化的包裝、娛樂化的語言、娛樂化的敘事等。當然,作為文化產品讓人愉悅並沒有什麼過錯,適當的娛樂也是被允許的。但過猶不及,當我們的大眾媒介將娛樂大眾當做自己的全部使命時就偏離了正常的文化軌道,並且明顯地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尼爾·波茲曼在其著名的《娛樂至死》一書中對電視娛樂現象進行了這樣的分析:“我們的電視使我們和這個世界保持著交流,但在這個過程中,電視一直保持著一成不變的笑臉。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什麼內容,也不管采取什麼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新聞節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們證明這一點——播音員的姣好容貌和親切態度,他們令人愉快的玩笑,節目開始和結束時播放的美妙音樂,生動活潑的鏡頭和絢麗奪目的各類廣告——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他們播報的新聞不是為了讓人讀,也不為了讓人聽,他們的新聞是讓人看的,這是電視自身所指引的方向,他們必須遵循。”在尼爾·波茲曼看來,電視已經完全變成一種娛樂工具,無論其內容還是形式全部屈從於娛樂化要求。生活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長期被娛樂文化熏陶會滋長出娛樂化的情緒和思維定勢。久而久之,很容易讓人習慣於娛樂,習慣於被娛樂。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其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破壞了既有的教育方式,迫使現有的教育開始向娛樂化轉向。盡管現有的教育方式存在著種種弊端,但是教室卻也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尼爾·波茲曼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空間——教室和電視機做了詳細的對比,他認為教室才是開展教育的最合適的地方。“教室是一個社交場所,而電視機前的那點空間卻是私人領地;在教室裏,老師可以解答你提出的問題,而電視機屏幕無法回答任何問題;學校注重語言的發展,而電視提供的隻有圖像;上學是一種法律規定的行為,而看電視是一種自由選擇;在學校裏不聽老師講課可能受到懲罰,而不看電視卻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在學校裏你必須遵守各些行為規範,而看電視的時候你不必顧慮任何規章製度或行為規範;在教室裏,娛樂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在電視上,娛樂本身就是一種目的。”學習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既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也要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中國古代的讀書典故“頭懸梁,錐刺股”,諺語“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行萬裏路,讀萬卷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無不說明讀書、學習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從來沒有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或暗示過,隻有當教育成為娛樂時,學習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實。教育哲學家們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其中必然有各種約束的介入。他們認為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個人的興趣要讓位於集體的利益。在他們看來,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於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而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可是,電視似乎能讓一切變得輕而易舉,毫不費力。但是,在輕而易舉的背後又是什麼呢?是我們的教師拋棄了嚴肅的麵孔,拋棄了沉重的話題,拋棄了理性的思辨,拋棄了深度的思考,如此等等。電視運用的是圖像、畫麵、色彩、聲音,五顏六色的電視畫麵隻適合演繹輕鬆、淺層的知識,而對於理論的闡述和邏輯的推理隻能“望而卻步”。“爭論、假設、討論、說理、辯駁或其他任何用於演說的傳統方法,都會讓電視變成廣播,或者更糟糕,變成三流的印刷材料。所以,電視教學常常采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動感的圖像伴以音樂來進行。”毫無疑問,這種娛樂化的教育方式在傳播知識、培養學生方麵存在不小的弊端。

四、 教育理念的現代化

2010年7月,國家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前提條件。那麼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教育思想來指導實施綱要呢?綱要中明確提出首先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其次要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最後是堅持全麵發展。全麵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其核心內容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這可以說是在新時期麵向未來,教育工作者應該有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是一句空話,必須在實踐中予以體現。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係等方麵入手,給學生更多的探索思考、表達思想、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按照未來社會需要全麵提升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成長目標。但是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加以具體落實。網絡時代的到來縮短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信息日益增多,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要探索、熟悉網絡文化環境中教與學的特點,本著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思想,全麵認識新形勢下未來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認識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具體要求,研究教師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緊跟時代步伐,用發展的眼光,更新觀念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新要求。第二節媒介文化環境中教師的社會角色變化

一、 傳統文化環境中教師的社會角色

什麼是社會角色?按照一般的理解,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特定的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及行為規範。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含義:第一,社會角色是一套行為規範,即社會對特定地位的人作出的權利、義務、行為的規定。第二,社會角色是一套行為期待。社會之所以要對特定社會地位的人作出行為模式的規定,就是希望他按照這一行為模式辦事。”社會角色一般由三個要素構成:一是角色權利。主要是指社會角色者應當享受到的與其扮演的社會角色相一致的權力和利益。二是角色義務。也就是社會角色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即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三是角色規範。這是社會角色扮演者應該遵循的社會行為規範。角色規範有成文規範,如法律、法規、政策等,也有不成文的,如風俗習慣、職業道德等。所以,我們如果要分析某一社會群體承擔的社會角色,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從這三個方麵入手。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比較全麵、深入地認識社會角色的具體內涵。那麼,教師的社會角色是什麼呢?對於身處複雜社會關係中的教師,我們認為,根據社會對教師期望的多樣性以及學校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教師大致扮演了三種社會角色。

(一) 教育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職業最基本的社會職責,所以,教師扮演的首要社會角色就是教育者。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的解釋,教育就是“培養新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不過這一概念的理解還需根據社會發展加以拓展。比如,我們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的終身教育、社區教育、職業教育、農民教育等就是從廣義上對教育的理解。實際上,教育一個複雜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凡是向人們傳播知識和技能,培養人的思想情感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教育”。狹義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活動,主要是指根據一定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知識、技能傳授和思想道德培養。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麵發展,以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所以,教師作為教育者,首先是傳播知識,將人類的文明成果傳承並發揚光大。這是社會對教師群體的最基本的期望。教書育人自然也就成為教師天經地義的職責。作為教育者,首先要考慮的是教什麼知識給學生,其次是怎麼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我們知道,傳播的過程完成最終的落腳點是傳播效果。能不能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是衡量傳播是否成功的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活動的完成關鍵在於怎麼樣進行知識傳播才最有效果。傳統的教育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較少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等,因材施教往往隻是一句空話,絕少有人真正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現如今,教師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都已經受到了網絡媒體的嚴重挑戰,教室也已經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教師的作用和職責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教師作為傳統的教育者的形象在大眾傳播時代遇到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