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易崇英,康國卿.媒介文化的價值與構建原則[J].新聞界,2009(3).

[64] 陳偉軍.傳媒文化內蘊與價值流向探析[J].學術論壇,2010(11).

[65] 洪念德.媒介文化效應分析[J].北方論叢,2005(6).

[66] 張筱薏,李勤.消費·消費文化·消費主義——從使用價值消費到符號消費的演變邏輯[J].學術論壇,2006(9).

[67] 劉文輝.顛覆與轉向——20世紀90年代傳媒文化轉向觀察[J].當代傳播,2010(2).

[68] 鄭豔玲.中國古代文學的口語傳播形式[J].當代傳播,2010(5).

[69] 何道寬.麥克盧漢在中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

[70] 殷曉蓉.麥克盧漢對美國傳播學的衝擊及其現代文化意義[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71] 陳偉軍.傳媒文化內蘊與價值流向探析[J].學術論壇,2010(11).

[72] 朱麗沁.試論傳媒文化的審美特質[J].學術界,2005(1)

[73] 黨聖元.大眾媒介文化及其社會影響辨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74] 譚旭東.媒介環境變遷與新文學的發展[J].寧夏社會科學,2010(3).

[75] 曹懷明.媒體製導的文學傳播[J].當代文壇,2006(3).

[76] 宋玉書.大眾傳播時代文學的功利性選擇與商業化轉向[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77] 謝鼎新.大眾傳播媒介對當代文學的影響[J].當代傳播,2003(4).

[78] 潘知常.文化工業:美學麵臨著新的挑戰[J].文藝評論,1994(4).

[79] 劉天明.媒介與文學的雙重變奏——以四大名著為例分析媒介在文學傳播中的作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80] 韓晗.論“當代中國文學”的危機及其出路——以文學傳播媒介為視角的學術考察[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81] 洪治綱.承擔是作家的職責與使命[N]//朱慶好.論大眾文化對於作家主體意識的解構——關於“王朔現象”的再思考[J].理論月刊,2007(6).

[82] 劉再複.論文學的主體性[J].文學評論,1986(6).

[83] 江冰.論網絡傳播對當代文學創作的潛在影響[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84] 潘知常.西方著名學者、作家論大眾傳媒[EB/OL],文化研究網,http://www.culstudies.com/plus/view.php?aid=1145/2003/06/23.

[85] 梁鴻,王朔.從“黑馬”到“白馬”的嬗變[J].北京社會科學,2002(4).

[86] 張磊.諱言堅守[J].當代小說,2001(10).

[87] 閻晶明.頑主與都市的衝突——論王朔小說的價值選擇[J].文學評論,1989(6).

[88] 賀紹俊.大眾文化影響下的當代文學現象[J].文藝研究,2005(3).

[89] 張永華,陳娟.論王朔寫作動機的嬗變曆程[J].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

[90] 郭謙.傳媒時代的大眾文化及其批評[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5).

[91] 周閱.大眾文化與吉本芭娜娜的創作[J].廣東社會科學,2004(2).

[92] 劉衛東.王朔與大眾文化[J].江漢論壇,2003(6).

[93] 肖建華.大眾文化的兩副麵孔[EB/OL].文化研究網(2004\|11\|9).http://www.culstudies.com.

[94] 江南春.如何開創分眾化廣告時代[EB/OL],媒中媒(2005\|12\|4).http://www.mediaok.net

[95] 阮衛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的發展軌跡[J].國際新聞界,2001(6).

[96] 蘇紅.試論網絡時代的記者[J].新聞知識,2004(6).

[97] 趙誌立.網絡時代,怎麼做記者?[J].中國記者,2006(8).

[98] 李希光.互聯對代逼迫我們重塑自己[J].中國記者,1999(2).

[99] 吳冬豔.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改變及思考[J].記者搖籃,2001(10).

[100] 胡正娥,李芃.網絡時代“把關人”角色的嬗變[J].新聞大學,1999(4).

[101] 李希光.新媒體與新記者[J].青年記者,2000(1).

[102] 李希光.來自虛擬空間的真實挑戰[J].青年記者,2000(4).

[103] 李世舉,李安寧.社會思潮影響下的當代新聞觀念變革[J].傳媒,2008(11).

[104] 黃旦.負責任的公共傳播者:事業化和商業化衝突中的新探索——學習美國新聞傳播思想史劄記[J].新聞大學,2000(3).

[105] 陳慶江.試論新聞炒作的三重價值缺失[J].新聞界,2009(1).

[106] 楊同慶.對傳媒低俗化的理論思考[EB/OL].人民網(2005\|1\|17).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3124210.html

[107] 馮雪梅.迎合低俗是對良知和責任的背棄[N].中國青年報,20041215.

[108] 牛炳文.市場運作中的新聞低俗化問題思考[J].新聞界,2007(4).

[109] 章輝美.大眾傳媒與社會控製——論大眾傳媒的社會控製功能[J].社會科學戰線,2005(3).

[110] 羅建華.後都市報時代:與主流媒體對位[J].新聞戰線,2004(8).

[111] 吳元棟.論新聞媒體的人文精神[J].新聞大學2002(1).

[112] 李穎.小報的輕靈大報的魂魄專家共析“環球時報現象”[N].環球時報,20041109.

[113] 陳國權.都市報主流化的五大誤區[J].當代傳播,2004(5).

[114] 吳林紅.“主流媒體”的當代中國語境[EB/OL].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2003\|11\|11).http://www.cjr.com.cn

[115] 蔣海斐.“硬化”——都市報“二次創業”的強大推動[EB/OL].傳播學論壇(2004\|2\|10).http://ruanzixiao.diy.myrice.com/yhdsbeccydqdt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