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老婆婆的考驗(1 / 2)

年輕人總會有那麼些的浮躁和自大。一會兒一定要滅滅她的威風,讓她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老婆婆問道:“還需要準備一下嗎?”

“不需要了,我已經準備好了。老婆婆你來考我吧!”趙萱依舊淡然自若的答道,一點緊張的樣子都沒有。

可是,這態度在老婆婆眼裏就是自大了。既然如此,那我們就開始吧!“主要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林啟壽的《中草藥成分化學》李朝鬥的《看家中草藥》道文齋的《書中草藥》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孫思勰的《千金方》和《神農本草經》以及《內經》中提問,你進行回答,如此可好?”

“好!”依然是自信滿滿的答道。

“既然如此,你便先給我講解下中草藥的醫**用和藥材加工以及它的分類如何?”

趙萱很不喜歡老婆婆這種懷疑的語氣和口吻。

“中藥應用理論比較獨特。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性的寒、熱、溫、涼。五味指藥物的辛、酸、甘、苦、鹹。中草藥的氣、味不同,其療效也各異。

中草藥的應用形式亦多種多樣,有用藥物加水煎熟後去渣留汁而成的湯劑,有研磨成粉末狀的粉劑,還有丸劑、膏劑、酒劑、片劑、衝劑、注射劑等。

中草藥中也有許多名藥,植物藥以人參、靈芝、何首烏、枸杞最為著名。動物藥以驢膠牛黃、熊膽、蛇毒、鹿茸等最為珍貴。礦物藥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為最為常用。此乃中草藥的醫**用。

藥材加工:一:淨製。

除去雜草、泥沙及非入藥的部分。根據不同品種的要求,有的需要刮去外皮,如白芍;有的應削去粗皮,如黃柏;有的要除去蘆頭、須根和殘留枝葉等,再進行大小分級,如牛膝、青木香、丹參、白芷、前胡、射幹、虎杖等;有的要剝去木心,如丹皮。

蒸、煮、燙某些含澱粉或糖質及粘液質較多的藥材,不易幹燥,有的同時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轉化的酶,如經加熱處理,使酶失去活力,則能保持藥性不致變質。

二:切製。

一些根莖類藥材,如丹參、白芷、前胡、牛膝、射幹、虎杖、商陸、葛根、土伏苓、玄參等,應趁鮮切成片、塊或段,再進行幹燥;果大不易幹透的果實類藥材,如宣木瓜、酸橙、佛手等,應先切開後再幹燥;樹皮類藥材如杜仲、厚樸、肉桂等也應采後趁鮮切成塊或片或卷成筒,再進行幹燥。

三:幹燥。

幹燥的目的是便於長期貯存備用,幹燥加工時盡量保持生藥的外觀、氣味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不變。

四:曬幹。

利用陽光和戶外流動的空氣將藥材曬幹。曬幹法一般適用於不要求保持一定顏色和不含揮發油的藥材,如薏苡、牛蒡子、黃芪、丹皮、杜仲等。曬幹法方法簡便,但不同藥材方法也各異。晾曬時通常把采收的藥材攤放於席子上,要注意防雨、防露、防止大風吹散,並經常翻動,促其及早幹燥。

五:烘幹。

利用烘防或火坑低溫烘烤,使藥材幹燥。烘幹時應控製溫度,溫度低了不易幹燥,溫度過高則影響質量,如烤大黃溫度不超過60℃,溫度過高則體泡色暗,質量降低;花類藥材烘幹時,溫度不能過高,如烘銀花的溫度掌握在38℃—42℃。

而我國的中草藥分類,主要分為三類:食物類,食物和藥物類,醫療類。”

“講的非常好!”老婆婆讚揚道。第一次聽她誇獎人,竟然會有些甜蜜的感覺。‘那你繼續給我說說如何采集和貯藏中草藥?‘老婆婆滿麵欣喜的看著趙萱,竟十分期待著。貌似,好久有這種期待的感覺了。甚至於,都記不清究竟有多久了!

“中草藥的采收季節、時間、方法和貯藏等對中草藥的品質好壞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保證藥物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采藥要根據不同的藥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成熟時期,動物亦有一定的捕捉與加工時期),有計劃地來進行采製和貯藏,這樣才能得到較高的產量和品質較好的藥物,以保證藥物的供應和療效,滿足人民衛生保健事業上的需要。除某些藥物所含的有效成分在采製和貯藏方麵有特殊的要求外,一般植物類的藥物的采收原則如下:

1.全草、莖枝及葉類藥物大多在夏秋季節植株充分成長、莖葉茂盛或開花時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葉亦有在秋冬時采收的。多年生草本常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薄荷等;一些莖較柔弱,植物矮小及必須帶根用的藥物則連根拔起,如垂盆草、紫花地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