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幹脆把天道和人道之間的神秘關係一刀兩斷,告訴人們這兩者之間沒有那種神神秘秘的關係。直視天人關係,第一次從理論上明確地把人與神、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區分開來,高揚了理性的精神,是對天命論的有力批判。荀子強調了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了人定勝天的大無畏氣概。
出身不由己,後天亦可改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說:大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會因為堯是賢君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是暴君而滅亡。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宿命論。在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落後,認識水平低下,對自然及其規律所知甚少,因此,對天、命運誠惶誠恐。
在強權統治的社會,這種宿命論甚至起到了精神鴉片的作用,統治者竭力宣傳它,如周武王伐紂,宣揚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伐紂成功,又宣揚天體震動,用附我大邑國。這種宿命論曆代傳承,統治者把自己裝扮成天子,天生具有富貴享福的命運,以此來麻痹被統治階級。
除此之外,生活中那些懶惰不思進取者、奮鬥失敗不願振作者,也以此來安慰自己。
荀子所處的時代,社會上天命鬼神思想流行,認為天有意誌能夠主宰人類的吉凶禍福;天道和人事相互感應,天象的變化轟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天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對此,荀子針鋒相對、旗幟明地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則是批判和反抗這種宿命論的先行者。
荀子分別論述了日月四季的變化、水旱等自然現象,批判了治亂在天的思想,提出日月、星辰、時序的氣象變化在夏禹、夏桀的時代是相同的,可見安定、混亂並不在天,而是人為的結果。
荀子曰: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意思是如果人勤奮耕作,省儉節約,那麼天也不能使其貧窮;如果人注意營養、鍛煉身體,那麼天也不能使其疾患;如果人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程序辦事而不出差錯,那麼天也不能使其遭禍。所以說,人的吉凶福禍,並不取決於天,而取決於人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荀子對自然、對人生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實在難能可貴。
荀子認為整天崇拜天的偉大,思考天的神秘,還不如實實在在考慮考慮我們人怎麼來合理利用天賜予我們的自然資源,怎麼樣建構我們人自己的人道,把人類社會建設好,為人類謀幸福。所以苟子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因此,《荀子》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討論人道,人之所以道。
自從傳言有人在薩文河畔散步時無意發現金子後,這裏便常有來自四麵八方的淘金者。他們都想成為富翁,於是尋遍了整個河床,還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它們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確,有一些人找到了,但另外一些人因為一無所得隻好掃興歸去。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駐紮在這裏,繼續尋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河床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工作。他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錢都押在了這塊土地上。他埋頭苦幹了幾個月,直到土地全變成坑坑窪窪,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塊土地,但連一丁點兒金子都沒看見。
6個月以後,他連買麵包的錢都快沒有了,於是他準備離開這兒到別處去謀生。
就在他即將離去的前一個晚上,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並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終於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他發現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樣了:坑坑窪窪已被大水衝刷平整,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一層綠茸茸的小草。
這裏沒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說,但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然後拿到鎮上去賣給那些富人。他們一定會買些花裝扮他們華麗的客堂。如果真這樣的話,我一定會賺許多錢,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將來,他美美地撇了一下嘴說:對,不走了,我就種花!
於是,他留了下來。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裏長滿了美麗嬌豔的各色鮮花。
他拿到鎮上去賣,那些富人們一個勁地稱讚:噢,多美的花,我們從來沒見過這麼美麗鮮豔的花!他們很樂意付少量的錢來買彼得的花,以便使他們的家庭變得更富麗堂皇。
5年後,彼得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成了一個富翁。
我是唯一的一個找到真金的人!他時常不無驕傲地告訴別人,別人在這兒找到黃金之後便遠遠的離開了,而我的金子也是在這塊土地裏,隻等誠實的人用勤勞去采集。
由此可以看出,天不能主宰人,人可以駕馭自己。人生在世,出身不由己。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勇於奮鬥,不為宿命論所蒙蔽。
怨天尤人,乃無知者所為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
荀子說: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埋怨別人,知道命運的人不埋怨天;埋怨別人的人常處於困境,埋怨天的人沒有誌向。
在荀子看來,怨天尤人不可取。怨天尤人就像精神的烈性毒藥,隻會帶來更大的痛苦,並且使前進的動力逐漸消耗殆盡,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整天心懷怨氣的人,總感覺生活對他不公平,而又希望一些神奇的力量改變那些使他產生怨恨的事情,使他得到補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怨天尤人是對已發生之事的一種心理反抗或排斥。
怨天尤人的結果是自毀形象,得不償失。就算抱怨的是真正的不公正與錯誤,它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因為它很快就會轉變成一種習慣情緒。一個人習慣的覺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就會定位於受害者的角色上,並可能隨時尋找外在的借口,想方設法去為自己辯護。
習慣性的怨天尤人一定會帶來自憐,而自憐又是最壞的習慣。有人說這類人隻有在苦惱中才會感到適應,在這種埋怨和自憐的習慣作用下,他們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不快樂的可憐蟲或者犧牲者。
一個人如果總是憤憤不平,他就不可能把自己想象成自立、自強的人。怨天尤人的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行動交給別人支配。怨天尤人幾乎是無道理可言的,就像毒蛇纏身,很難擺脫出來。若是有人給他快樂他也會怨天尤人,因為對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給的;若是有人感激他,而且這種感激是出於欣賞他或承認他的價值,他還會怨天尤人,因為別人欠他的這些感激的債並沒有完全償還;若是生活不如意,他更會怨天尤人,因為他更會生活欠他的太多。
其實,產生怨天尤人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情緒反應。因此,隻有自己才有力量克服它,如果你能理解並且深信:怨天尤人與自憐不是取得成功與幸福的方法,你便可以控製並改變這種習慣。
荀子說,錯誤是自己造成的,你反而責怪別人,難道不是太不著邊際了嗎?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不管現實怎樣,我們都不應該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並獲得快樂與幸福。
有一頭驢子掉到了一個陷阱裏,怎麼也爬不上來。主人看它已經是一頭老驢子了,懶得去救它了,就自顧自地走了。驢子一開始還試圖爬上去,後來看到主人放棄了自己,也放棄了求生的希望。後來,驢子發現有人往陷阱裏麵倒垃圾,驢子很生氣,一個勁地抱怨自己倒黴:先是掉到了陷阱裏,然後被主人扔掉,現在就是死也不能死得舒服點——每天有那麼多垃圾扔進井裏,臭氣熏天。可抱怨歸抱怨,每天仍有人不斷地往陷阱裏倒垃圾。
有一天,驢子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它閉上了抱怨的嘴巴,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腳下,並且從垃圾中尋找殘羹來維持自墨的生命,而不是任由自己被垃圾埋掉。終於有一天,垃圾堆積到一定高度時,驢子重新回到了地麵上。
其實,現實中不凡也有一些和驢子一樣的人,在困難麵前總是選擇抱怨,從而使困難越來越多,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最後被逼上絕路時,才猛然驚醒:抱怨是沒有用的,抱怨隻會讓自己更加無助;與其在不如意時一味地抱怨,不如嚐試著去改變自己,改變現狀,將生活變得如意起來。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人完全滿意,雖然我們做不到從不抱怨,但我們應該可以讓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積極的心態去努力進取。因為如果抱怨成了一個人的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那樣,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沒有了空間,處處不順,處處不滿,人生就會很累。與其抱怨,不如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生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也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本來活得好好的,各方麵的環境都不錯,然而你卻常常心存不滿。工作著的時候,你渴望著過一種自由自在、肆意放鬆的生活。真正無所事事時,你又企盼著工作時的那份充實和忙碌。有些人慢慢地在這樣的心態中,開始習慣了抱怨。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怨天有人,是無知者的行為,是沒有誌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