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3)

在師的問題上,荀子跟孔子也有區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貢說:夫子焉不學?亦何常師之有?對孔子來說,好像無論任何人,隻要有些長處,就都可以向他學習,以他為師。而荀子所謂師卻要嚴格得多。這也許跟兩人所處時代的學術環境有關。孔子的時候,儒學初創,還沒有什麼學術上的對立麵;而到了荀子的時候,諸子學派林立,儒家內部也是儒分為八,有不同的派別,荀子就曾批評其他儒家派別是俗儒、陋儒、散儒。為堅守他自己所理解到的儒家思想的純正性,他要求學生遵守師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等於說為學隻能死守一家之法,拒絕借鑒其他學派的成果。其實苟子本人就不是這樣,荀子雖然自稱是以仲尼、子弓為法的,但他的學說其實也廣泛借鑒吸收了其他各家學派的思想成果。

《荀子禮論》篇說:天地是性之本,祖宗是類之本,而師和君並列,是治之本。後世人們將天、地、君、親、師並提,蓋源於此。師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倒不在於他有一肚子知識,博聞強記,隨時可以回答學生的問題。荀子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禮記學記》也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見光是有一肚子知識還不足以使一個人成為儒家所謂師。

那麼怎樣才配做一個師呢?苟子在《致士》篇提出四條標準: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這就是說,要莊重有威嚴,要年長有信譽,要講學有條理不亂來,要見解深辟表述清楚。在《修身》篇荀子還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這就是說,師不僅是確立規範(禮)的人,而且必須是以身作則的人。

可見,荀子特別強調的是師作為道德人格典範的意義,他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抬足,都要合乎法度,具有示範意義。這種禮的規範和法度,不僅是教學的一項內容,而且應當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這就是師法的法。教與學、問與答,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範和程式。比如學術討論要平心靜氣,不可有爭氣。又比如不可問而不答,也不可不問而答。等等。

盡管荀子所說的師法的具體細節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有的不一定適合於今天,但任何時候,一定的學術規範和職業操守都是必要的。因為規範與程式本身也是一種價值,值得我們傳承與堅守。如果我們今天的大學老師在傳授知識、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也重視學術規範和職業操守的教育,並且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學生做出表率,形形色色的學術造假醜聞也許就會少一點。教師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對學生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給學生以震撼人心的影響和衝擊。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製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具體來說,教師的人

孔子說: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優秀教師能通過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積極影響和作用於學生,努力培養學生的慎獨精神,讓學生能夠在不斷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質。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實驗中學當校長時,一次開學典禮上,座位不夠,他便要求領導和教師站著。他講話時,問學生在校學習的幾年,得到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有答知識的,有答能力的。而魏書生說:最寶貴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關懷人、幫助人、信任人、原諒人的品質。人心與人心之間,就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對著對方心靈的大山呼喚我尊重你,那麼對方心靈的高山的回答便是我尊重你……講話結束後看電影,電影開映不久,那些站在過道的領導和老師都被學生拉到自己的座位上,讓座的同學再找身材小的同學擠著坐,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可見長期的教育熏陶,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夠不教而教,使學生能夠自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學生把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內化為一種自覺行動、一種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自由、生動活潑地發展。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範者。我國漢代哲學家楊雄說:師者,人之模範也。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不僅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敬佩,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和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正如奧地利教育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所說:教師隻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足以對學生的整個人起真實的影響。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示範;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中國現代漫畫大師、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經說過:圓滿的人格就像一隻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為人師表作為一種教師職業德性的基本內涵,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內容,最突出的就是體現了教師對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因此說,教師隻有具備了好的人格修養,才能正禮。

和睦協調,團結才能強大

荀子曰: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說:人的力氣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馬快,但牛、馬卻被人所役使,為什麼呢?原因在於:人能結成社會群體,而它們不能。

從本質上來說,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社會屬性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殊本質,是人類特有的屬性,荀子群的概念就是對人的社會屬性的肯定。荀子認為,人之所以優越、高貴於動物,就在於人能群,就在於人的社會屬性。

所謂群也就是一群人在一起組成社會共同生活,荀子認為人是以一種群的方式生存的有社會組織的動物,這正是人跟牛馬等禽獸不同的地方。正因為人能夠群,能夠組織在一起進行分工合作,才有力量,才能使牛馬為人所用。所以荀子說: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西方所謂社會學最初引入中國時,嚴複就把它翻譯為群學,就是借用了荀子群的概念。在西方,亞裏士多德也曾指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馬克思也曾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

但荀子進而指出,人的群不可能隻是一種雜亂無序的混合體,就像有些動物也是群居的一樣。人群的內部必須有組織、有秩序、有分辨,荀子把這些叫做分。他說人生不能無群,而群裏麵要是沒有分就會出現爭鬥和混亂。分這個字在古漢語裏,既有區分、分別、分辨的意思,也可以讀第四聲,如同現代漢語裏的份,表示名份、職份等。按照今天的語法,前者是動詞,後者是名詞。但是這兩個意思本身是緊密相關的:先要有這個分的動作,然後才能明確這是你的一份,那是我的一份,也就是確定各自的名分和職份。

結成群,結成社會,這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在遠古艱苦的自然環境下,人必須群居、互助,合力與自然力進行鬥爭,才能抵製豺狼之凶、蛇蠍之毒、熊羆之猛,取得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在人類活動的不斷發展中,合作與互助、權威與服從等社會性逐漸增加。對此,嚴複直接了當地說: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梁啟超精到地分析道: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欲望,非獨立所能給也。以一身之所苦痛所急難非獨立所能捍也。於是手必相引相倚,然後可以自存。若是者謂之公共觀念。真有公共觀念者,常不惜犧牲其私益之一部分,以擁護公益。

群的意識對於中華民族的群體精神、集體主義觀念有催生作用,民族的凝聚、國家的統一,中華文明雖曆盡外來民族和外來文化的衝擊而綿延不絕,群體精神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近代有識之土麵對中國積貧積弱的現實,積極發掘苟子群的思想資源,大力倡導群的觀念,認為西人凡事得力在一群字。我則家自為謀,人自為利,億萬人不啻億萬心也,安得不貧不弱?梁啟超指出:中國之積弱日益甚,而外國之逼迫日益急,非合群力,不能自保,不可不擴充其力量也……至於可侮不可侮之分,則全視乎能群與不能群。他們激勵、呼籲國人團結一心、眾誌成城為社會、為國家效力:合群明分,則足以禦他族之侮。渙誌離德,則帥天下而路。(章炳麟《訄書菌說》)人者群物也。以群生,以群治,以群強,以群昌。由此,群與群說成為當時積極提倡以期挽救局勢的重要思想。

那麼,以上所說的這個字,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團隊意識。

團隊精神不是集體主義,不是泯滅個性、扼殺獨立思考。一個好的團隊,應該鼓勵和正確引導員工個人能力的最大發揮。團隊成員個人能力的最大發揮,其實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個人英雄主義在工作中往往表現為個性的彰顯,更包含有創造性的工作,以及勇於麵對壓力和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團隊若能給團隊成員提供一個充分施展、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那麼,這將會為團隊帶來永不枯竭的創新能力!誠然,團隊精神的核心在於協同合作,強調團隊合力,注重整體優勢,遠離個人英雄主義,但追求趨同的結果必然導致團隊成員的個性創造和個性發揮被扭曲和湮沒,而沒有個性,就意味著沒有創造,這樣的團隊隻有簡單複製功能,而不具備持續創新能力。

團隊意識有什麼作用和功能呢?

1.團隊意識表現為企業這個整體的一種集體力,即1+1>2的結合力,或叫係統效應。集體活動可以增加團隊意識。

2.團隊意識表現為企業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企業的一部分。

3.歸屬感。以自己作為企業的一員而自豪,並以此為自己全部生活、價值的依托和歸宿。

4.安全感。每個員工都深深體味到這個企業是我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和立命安身之所時,這種團隊意識便成一種安全感意識。

看來,團隊意識正是循禮,如果沒有了團隊意識,一個企業或是一個公司將是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