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同時也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在荀子這裏,禮不僅是指西周以來的典章製度、禮儀規範的總和,更是治國理政的綱領,兼有道德與法度的雙重內涵。小到個人視聽言動的規範,中到婚喪嫁娶等具體事務的要求,大到尊卑上下的等級秩序,離開禮則寸步難行,其結果必然是個人行為失範、具體事務失調、國家秩序失正。荀子提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概括了禮於人、於事、於國家至關重要的意義。

謙遜有禮,強於戈矛之利

荀子曰: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荀子說:雖然有戈矛的銳利,也不如以恭謹謙遜的態度待人的作用大。

謙遜,是一個優點,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能否做到謙遜是衡量一個人品質是否高尚的標準之一。以謙遜的態度待人,能獲得較好的人緣。

具有謙遜品德的人恪守的是一種平衡,即,使周圍的人在對自己的認同上達到一種心理的平衡,讓別入不感到卑下和失落。不僅如此。謙遜有時還能讓人感到高貴,感到比其他人強,即產生任何人都希望能獲得的所謂優越感。所以,不讓別人感到失落而使人產生優越感的秘訣之一,便是在他麵前恰當地表現自己的謙遜。

謙遜的人不易受到別人排斥,容易被社會和群體接納和認同。一個功成名就而又謙遜的人,身價定會倍增。

關於謙遜,荀子非常推崇春秋時楚國宰相孫叔敖。

一次,有一疆界的執掌官見到了孫叔敖,問:我聽說:做官久了的人,士人嫉妒他;俸祿多了的人,百姓怨恨他;官位高的人,君主憎恨他。如今您,居官久、俸祿厚和職位尊三者都具備,卻沒有得罪楚國的士人和民眾,這是什麼原因呢?

孫叔敖回答說:我三次做楚國的相國,思想上更加謙卑,每當俸祿增加時,施舍就更加廣泛,地位越高,待人就越恭敬。因此,才不得罪楚國士人和民眾。i

滿招損,謙受益。荀子在《荀子宥坐》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子路的對話。

子路問:請問有保持滿的狀況的辦法嗎?

孔子說:聰明有智慧的,就以愚拙的樣子來保持;功蓋天下的,就用謙讓的態度來保持;勇力蓋世的,就用怯懦的樣子來保持;天下最富有的,就用謙遜的態度來保持,這就是謙讓再謙讓的辦法。

謙遜是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謙遜的人從不自高自大、自鳴得意,自以為是。

荀子說:傲慢輕侮,是人的災禍;恭謹謙遜,能排除戰爭的危脅。

謙遜,連戰爭的威脅都能排除,又何況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呢?

然而,對於謙遜,有一點需要指明:謙遜並不是卑躬屈膝,更不是趨炎附勢。過度的謙遜不僅是在欺騙別人,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詆毀。所以,謙遜必須與適時的自我肯定相結合。

有功者往往居功自傲,盛氣淩人,貪權戀勢,殊不知殺身之禍多由此而起。十分功績,若誇耀吹噓,則僅剩七分,如果憑著功勞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其至仗勢欺人,那麼功績自然又減三分。自明者不管功勞如何卓著,都懂得謙虛謹慎,麵對人生榮辱得失,以平常心態視之,當抽身時須抽身。功成而身退,則可垂名萬世,若爭功奪名,貪爵戀財,忘乎所以,居功自傲,必將招致禍害,最終身敗名裂。

清朝名將年羹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他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不久授職翰林院,但是他後來卻建功沙場,以武功著稱。這位顯赫一時的大將軍多次參與平定西北地區武裝叛亂,曾經屢立戰功、威鎮西陲。1723年青海叛亂,他官拜撫遠大將軍,領兵征剿,隻用一個冬天,就迫使叛軍10萬人投降,叛軍首領羅卜藏丹津逃往柴達木。

因為他的卓越才幹和英勇氣概,年羹堯備受康熙和雍正的賞識,成為清代兩朝重臣。康熙在位時,就經常對他破格提拔,到了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備受倚重,和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成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被晉升為一等公。年羹堯不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問題上大權獨攬,而且還一直奉命直接參與朝政。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此時的年羹堯,真是誌得意滿,完全處於一種被恩寵的自我陶醉中。

年羹堯自恃功高,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淩人。他贈送給屬下官員物件的時候,令他們向著北邊叩頭謝恩,在古代,隻有皇帝能這樣;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來是屬於平級之間的公文,而他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甚至蒙古紮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這些都是不合乎朝廷禮儀的越位舉動。

對於朝廷派來的禦前侍衛,理應尊敬優待,但年羹堯卻把他們留在身邊當作一般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製度,凡上諭到達的地方,地方人員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迎詔,跪請聖安,但雍正的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然不行禮而宣讀聖諭。

有一次打仗歸來,年羹堯進京拜見雍正,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統範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卻安然坐在馬上,連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問候,他也隻是點點頭而已。更有甚者,在雍正麵前,他的態度竟也十分驕橫,不遵循大臣應守的禮儀,讓雍正非常不高興。

年羹堯陪同雍正皇帝在京城郊外閱兵,雍正對士兵們說:大家辛苦了,可以席地而坐。連下了三道聖諭都沒有一個人動,直到年羹堯說:皇上讓大家席地休息。這時全體士兵才整齊地坐下,盔甲著地聲震動山野。雍正覺得很奇怪,年羹堯解釋說,將士們長期在外打仗,隻知道有將軍,哪知道有皇帝?這本身雖然說明年羹堯治軍有方,但年羹堯本來就功高震主,飛揚跋扈,雍正當時早已產生疑懼。

年羹堯不僅憑著雍正的恩寵而擅作威福,還結黨營私,培植私人勢力,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他的親信。此外,他還借用兵之機,虛冒軍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別當上了直隸道員和署理副將的官職。

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引起了雍正的警覺和極度不滿。年羹堯職高權重,又妄自尊大、違法亂紀、不守臣道,招來群臣的忌恨和皇帝的猜疑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自尊心很強的人,又很喜歡表現自己。年羹堯功高震主,居功擅權,使皇帝落個受人支配的惡名,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幾次暗示年羹堯收斂鋒芒,遵守臣道,但年羹堯似乎並沒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

不久之後,風雲驟變,彈劾年羹堯的奏章連篇累牘,最後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軍最終命赴黃泉,家破人亡,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歎惋。

福兮禍之所伏,世間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中,榮耀或許就是禍害的開始。無論何時都應該保持謙虛謹慎、低調行事的作風,不飛揚跋扈,不居功自傲,以一顆平常心態看待人生榮譽,才能以不變之心應萬變。

謙虛謹慎是成功人士必備的品格,它能使一個人麵對成功、榮譽時不驕傲,把它視為一種激勵自己繼續前進的力量,而不會陷在榮譽和成功的喜悅中不能自拔,把榮譽當成包袱背起來,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故步自封,更不會因為功績而妄自尊大,高高在上,盛氣淩人,從而避免了因成功而帶來的禍害。

荀子與人交往十分謙遜有禮。滿招損,謙受益。飛揚跋扈會使自己遭受損害,是無知的表現;謙遜有禮會使自己得到益處,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一種崇尚的精神境界。

富而不驕,災禍可免

荀子曰:富貴而體恭。

荀子說:即使榮華富貴但謙遜有禮。

人富貴了,就容易產生驕橫之心,富而不驕的人,真的很少,主要是因為人不能隱藏富貴,總想著顯富,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殊不知,因富而驕,不可一世,恃財欺人,往往會引發怨恨,招致禍端。再者,也易引起他人的妒嫉,或是壞人的覬覦,產生劫富之心。

其實,富貴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富貴而不能謙恭有禮。富貴者要克製自己的驕橫、貪欲,做到富而好禮、富而仁義。這樣,就不會有什麼過錯了。

沈萬三是明朝初年一個著名的大富翁,他原名沈富。

沈萬三竭力向剛剛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誠,拚命她向新政權輸銀納糧,討好朱元璋,想給他留個好印象。朱元璋不知是想捉弄捉弄沈萬三呢,還是真想利用這個巨富的財力,曾經下令要沈方三出錢修築金陵的城牆。沈萬三負責的是從洪武門到水西門一段,占金陵城牆總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可沈萬三不僅按質按量提前完了工,而且還提出由他出錢犒勞士兵。

沈萬三這樣做,本來也是想討好朱元璋,但沒想到弄巧成拙。朱元璋一聽,當下火了,他說:朕有雄師百萬,你能犒勞得了嗎?

沈萬三沒聽出來朱元璋的話外之音,麵對如此詰難,他居然毫無難色,表示: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犒賞每位將士銀子一兩。

朱元璋聽了大吃一驚。在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武裝割據集團爭奪天下時,朱元璋就曾經由於江南豪富支持敵對勢力而吃盡苦頭。現在雖已立國,但國強不如民富,這使朱元璋不能容忍。如今沈萬三竟敢僭越,想替天子犒軍,但他沒將怒意馬上表露出來,隻是沉默了一會兒,冷冷地說:軍隊朕自會犒賞,這事兒你就不必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