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 / 3)

朱元璋決定治治這沈萬三的驕橫之氣。

一天,沈萬三又來大獻殷勤,朱元璋給了他一文錢。朱元璋說:這一文錢是朕的本錢,你給我去放債。隻以1個月作為期限,初二日起至30日止,每天取一對合。所謂對合是指利息與本錢相等。也就是說,朱元璋要求每天的利息為百分之百分,而且是利上滾利。

沈萬三雖然滿身珠光寶氣,但腹內空空,財力有餘,智慧不足。他心想這有何難!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嘛。區區小數,何足掛齒!於是沈萬三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任務。可是,他回到家裏再一細算,沈萬三不由得傻眼了:雖然到第十天本利總共也不過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成了52.4288萬文,而第三十天也就是最後一天,總數競高達5.36870912億文,要交出5億多文錢,沈萬三隻能傾家蕩產了。

後來,沈萬三果然傾家蕩產,朱元璋下令將沈家龐大的財產全數抄沒後,又下旨將沈萬三全家流放到雲南邊地。

有錢,所以氣壯;有錢,所以自以為有誇耀的資本,這是富而驕橫的一種表現。沈萬三意欲討皇上歡心,自誇豪富,結果適得其反。

在瑞士,年收入超過百萬瑞士法郎的人數高達18.3萬,即全國人口的2.6%都是百萬富翁。據世界銀行發表的各國富裕程度排行榜顯示,瑞士多次蟬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在瑞士有許多人是富翁,有些人甚至身價過億,但他們給人們留下的整體印象是,生活富而不奢。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人們見到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他多次被記者采訪,每次都見他穿著一套款式老舊但非常整潔的雙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聊起他的生活,自稱不愛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飾或昂貴的高檔手表來炫富。無論是在達沃斯年會上與數百位各國首腦聚集,還是奔波於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辦公室陳設也簡單,沒有寬敞的空間和貴重的辦公設施,隻有普通的沙發、茶幾和幾個書櫃。平時施瓦布自己駕駛一輛客貨兩用車,午餐是與其他員工一樣的自助餐。

在瑞士,有很多富翁都像施瓦布一樣過著節儉的生活。在吃的方麵,瑞士人也絕不擺闊。那裏的餐館不允許顧客浪費,甚至會對浪費者罰款;在穿戴方麵,瑞士是手表王國,但大多數富翁手上戴的並不是勞力士、歐米茄等豪華品牌手表,而隻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著普通老百姓都不願戴的塑料電子表;在交通方麵,瑞士富翁和大多普通百姓完全有條件買寶馬、奔馳,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駛的大多是大眾、雪鐵龍等普及型汽車;在日常用品方麵,由於瑞士物價相對較高,每逢節假日,節儉的瑞士人大多會開著車到鄰國買東西。

零售業巨頭宜家的老板英瓦爾坎普拉德,經常開著一輛老掉牙的沃爾沃汽車,日常買菜也總是選擇在下午,因為下午蔬菜價格會比上午便宜得多。

瑞士富翁為何不像很多其他國家的富翁那樣喜歡奢侈和招搖呢?他們說:瑞士沒有資源,也很少有那種一夜暴富的人,瑞士人致富靠的隻是兩隻手。靠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財富,理所當然會好好珍惜,所以形成了不講奢華的習慣。

瑞士的整體氛圍也使富翁不願拿自己的財富炫耀。在瑞士,無論是平民還是富翁,大家都會平等地對待,不會因為你的貧窮而瞧不起你,也不會僅僅因為你的財富而對你阿諛奉承。人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種炫耀財富的暴發戶。瑞士銀行家巴爾在他出版的自傳中,對瑞士富人的心態做了最好的注解:如果他們需要兩輛車時,他們會刻意買兩輛完全一樣的普通車,讓人認為隻擁有一輛車,因為他們不希望鄰居認為他們在炫耀財富。

正因為如此,在瑞士,大家對關於別人的財富的話題不感興趣,所以居住在瑞士的富豪一般不會受到外界的幹擾。宜家老板坎普拉德對媒體說,他選擇隱居瑞士,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瑞士可以盡情享受寧靜低調的普通人生活。

瑞士,沒有人會隻因為財富而對他們表示尊敬,人們尊敬的是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有記者采訪瑞士羅氏製藥集團時,員工都向記者提起剛去世不久的該集團第一大股東維拉-奧埃利霍夫曼夫人。

霍夫曼夫人擁有羅氏集團一半以上的股份,資產約200億瑞郎,但她生活十分節儉,數十年來家裏沒有雇過清潔工,自己動手料理家務。可這位節儉的老人在公益事業上卻出手大方,為世界眾多慈善機構、文化和環保組織捐了大筆善款。她靠勤勞和智慧創造財富貢獻社會,贏得了人們的敬仰。

成功由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樸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在我國,也有很多生活低調不愛炫耀的人。

虛榮心和炫耀是人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下的心理,原來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最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奢華並不利於我們生活和健康。即使在我們真的非常富裕的時候,最應該珍惜的也應該是健康普通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明白:富不能顯,富不能誇,為富要自持,為富有謙恭。這才是長久保持富貴的道理。

人子當敬愛父母

荀子曰:能以事親謂之孝。

荀子說:能以禮儀侍奉雙親稱作孝。

古語有雲:百善孝為先。孝,就是孝順、孝敬父母。《說文》中說:孝,善事父母者。簡單地說,就是子女尊敬、贍養父母,盡子女應盡的義務。鴉雀反哺,羔羊跪乳,禽獸都知道孝敬父母,報答父母如海深、似山重的恩情,何況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盡孝道是做子女的天職,孝是人的一種天性。人們都說父母的愛是一種天性,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在我們享受這份愛的滋潤之時,可曾想過要回報呢?

絲絲白發兒女債,曆曆深紋歲月痕。父母是生養、教育我們的人,他們看著你從繈褓裏到慢慢的會走路,從小學到中學,他們看著我們一天一天的成長,父母不知道要經曆多少艱辛,花費多少心血,在喜悅、憂慮、煩惱中看著我們一天天長大。而他們從悄然落下的絲絲白發中感到滿足,漸漸老去的父母親,他們的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續。父母子女之間的這一筆賬是無從算起的。父母的養育之恩,子女想報也報不完。正因為父母之愛萬分珍貴,父母之恩難以報答,《古蘭經》反複強調要感謝和善待雙親,並將孝敬父母同崇拜安拉相提並論:你們當崇拜安拉,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

俗話說,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子女有什麼理由不尊重、關愛、孝敬自己的父母呢?但是這個世界上,也有人對老人不孝,特別是有些還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不但不孝,而且還對老人進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這樣的人,真是連畜生也不如。在他們眼裏,完全沒有親情可言,有的隻有利益和金錢,這樣的人,在我們周圍有很多。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山裏住著母子倆,兒子每天上山以打柴為生母親則在家做飯他們過著幸福而安寧的生活。然而,有一天這種生活被打破了。

這天,兒子像往常一樣上山打柴途徑一條小河。突然看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在河邊洗衣服,那動作,那神情深深的把他迷住了!好美!要是能做我的妻子該多好啊!可惜我窮小子一個!第一天也就是這種想想罷了。但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小夥子都能看見那位洗衣西施,終於有一天小夥子按捺不住心中那份愛,壯起膽子走向日那位姑娘,他紅著臉對她說:姑娘你太美了!你能做我的妻子嗎?雖然我窮,但不管你要什麼我都盡力滿足你!那姑娘先是一愣後說:我什麼也不要,隻要你媽媽的心。因為我父親病了神醫說需要一顆老婦人的心才能醫好天啊,太不可思議了,世上居然有如此之事,拿到你母親的心後,再來找我。姑娘說完便消失了,留下那小夥子傻傻的呆在那裏這天,他也不知道是怎樣回到家的,母親還像往常一樣,把熱好的飯菜端給他吃,要在平時,他會狼吞虎咽起來,可今天,是那麼的沒胃口。當夜幕降臨,母親躺下準備睡覺時,他舉起砍刀邁著沉重的步子,逼近了母親,就在他準備砍下時,他想到了,她是生我養我的親生母親啊,我不但不報恩,還想殺她,我簡直連畜牲都不如,於是他丟掉砍刀,跑了出去。第二天,天亮了,可他的心卻沒亮,他想我到底要母親還是要妻子?對,母親再好也不能陪伴我一輩子,而伴我一生的隻有妻子啊!所以當夜幕再次降臨時,這個不孝子又舉起了砍刀走向母親,這次他沒多想,砍刀直下,隨著一聲還未清醒過來的慘叫啊!血濺的哪都是,他趁機掏出了母親的心,走出家門。這時,也許天公發怒,下起了傾盆大雨,因為路滑,他一下子跌到在地,那顆心,也摔出好遠好遠,當他爬起來撿起那顆心捧在手裏時,熱呼呼的,仿佛還一動一動的,好像在說:孩子你摔疼了嗎?

這雖然是一個傳說,但是,我們卻能強烈地感受到母親對我們的心!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中,流傳了許多關於孝子的感人故事,但是不難發現,史書的記載上很少有愛護子女的楷模,這是為什麼呢?事實就是如此,因為父母的愛總是默默無聞的,他們的愛不張揚,他們的愛融人到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裏,這是他們的一種天性。而孝敬父母卻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它要求我們克服私心,學會知恩圖報,是一種人性。舐犢之情和反哺之情,這是動物都有的天性,如果為人兒女卻不懂孝道,那就連低等動物都不如了。人比動物高級,不能隻是因為人可以倚仗自己的智力支配這個世界,還應該是因為人有比動物更複雜、更高級卻更純潔、更純粹的情感。人類隻有具備了這種人性,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