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3 / 3)

聽說,在香港搞過一次問卷測試:你最喜歡哪一首唐詩?結果,不是李白、杜甫的,而是孟郊的《遊子吟》名列榜首。這首吟誦母愛、膾炙人口的名篇,千古傳誦,詩短情長。

《遊子吟》誦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準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這首詩中,慈母的愛子之情,兒女的孝道之心,表達得樸素自然,親切感人。寸草比喻兒女,春暉象征母愛。對春天陽光般的、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一位在工作上十分敬業的教師,闡述她的孝道觀: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孝順,是兒女要把父母放在心裏。不讓父母生氣,不讓父母操心,把父母可能麵臨的問題提前安排好,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在他們的身邊,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段話質樸而又精辟。她強調了兒女盡孝的三個要素:一是精神贍養,二是關愛提前,三是需求到位。

感念父母恩,回報三春暉,作為兒女應懂得:行孝,不僅是付出,更重要的是獲得。在盡孝心、行孝道的過程中,你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責任,懂得了主動關心別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告訴我們:孝道是道德的根本,孝道是一切教育的源頭。兒女行孝就是人生最基礎的自我教育。這種自我教育,使人以孝修身、以孝齊家、以孝治國,從而達到自我完善,為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經在《孝的天平》一文中這樣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複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隻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隻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的確,我們的愛是河流,父母的愛是海洋。無論我們有多孝順,都不及父母的百分之一。孝敬父母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我們做人的準則與本分,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還指望他去愛誰呢?

良言入耳三冬暖

荀子曰:與善人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荀子說:用好言善語稱頌人,比送人寒衣還溫暖;用惡語穢言傷害人,比矛戟刺得更深更痛。

古人雲: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善言良語令人如沐春風,惡語相向令人寒徹入骨。特別是當人有了過失或是處於困境的時候,一句善意的話,會使人倍感溫暖,而一句諷刺、挖苦、打擊的話,則是對人自尊心、自信心的極大傷害。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麵的幾天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複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複。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更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持你,向你敞開心扉。告訴你的朋友你多麼愛他們,告訴所有你認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動可以從郵寄這個小小的故事開始。有一天,當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裏時,你會發現你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最後,我要說:友誼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誰傾吐秘密。如果你收到了這封信,是因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為你也愛你身邊的一些人。如果你總說太忙,不能將這封信轉寄出去,老是說:改天再寄。你將永遠都不會去做這件事的。所以,不要找借口,靜心的看看這篇古老印度來的故事,然後決定為你的朋友們作一些事,從傳寄這封信開始。當你說:你是我的好朋友時,請認真的說出來。當你道歉時請看著對方的眼睛。

不得不說這位父親為了教育兒子,真是費了不少心思。這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他不是言傳,也不是身教,而是讓兒子自己去反省。當兒子人情一句不經意的傷害話竟然會有那麼大的影響時,將會使他終身受益。

唐代有一個檢校刑部郎中,名叫程皓,為人周慎,人惰練達,從不談人之短長。每當同輩之中有人非議別人,他都緘默不語。直到那人議論完後,他才慢慢地替被傷害的人辯解:這都是眾人妄傳,其實不然。甚至,還例舉出這個人的某些長處。有時,他自己在大眾廣庭中被人辱罵,連在座的人都驚愕不已。程皓卻不動聲色,起身避開,說:彼人醉耳,何可與言爾?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半都是如此複雜,你若不知內幕,就不要信口開河。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就說。不知道世間有多少悲劇由此而生。雖然你不是這種人,而一旦談論別人的短處時,也許你在元意之中就種下禍患的幼苗,而它要滋長到怎樣的位置,並不是你所能想像的那樣。

想要有一個好的口才,最好是自己定下一條戒律:除了頌揚別人的美德,永遠不要把議論別人的短處來汙辱你的口、汙辱你的人格,否則的話你將永遠找不到一個願意和你接觸的朋友。

如果你是別人向你說某人的短處時,你惟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像保守你自己的秘密一樣,謹緘金口,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不要深信這些片麵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

和談論別人的短處一樣,不可就表麵的觀察便在背後批評人家,除非這是好的批評。說一個壞人的好處,旁人聽了最多認為你是無知。把一個好人說壞了,人們就會覺得你存心不良了。

人們好說女人最受談論別人是非,其實男人當中也不乏這種人。如果你茶餘飯後在找談話的資料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草,無一不是談話的好題目,倒不必一定要說東家長、西家短,才能消遣時間。

孰不知,說別人的短處,說不定就是自己的短處。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說,不符合禮教的話不能說,不符合禮教的東西不能看,不符合禮教的事不能做。是的,讓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切記荀子的話:用好言善語稱頌人,比送人寒衣還溫暖;用惡語穢言傷害人,比矛戟刺得更深更痛。

貴有師法,身正為範

荀子曰: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

荀子說:禮,是用來糾正自身的;老師,是用來糾正禮的。

貴有師法,身正為範。看來,老師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老師又是任重而道遠的。

荀子講學習,還有一點特別引人注意,就是他特別重視師法。所謂師就是老師、師長,所謂法就是禮所要求的那些規矩、路數、程式。學問重視師法,就是說你一定要拜那些已經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為老師,跟著他們遵循著禮,規規矩矩按照一定的路數來學。否則,就算獨自摸索出點兒什麼,也可能是野狐禪,說不定還會走火入魔,誤入邪門。好比今天有人要學駕駛,既沒有去正規駕校跟著師傅一招一式地學,也不看看駕駛指南之類的書,就這麼無師自通瞎擺弄,把車開起來了,那操作就難免有不規範之處,說不定還有安全隱患。

在這個問題上,荀子跟孟子是很不一樣的。孟子講學習,強調的是返身而誠、欲其自得,重視內向的自我反思,培養內在的浩然之氣;而荀子則重視向外的學習,學莫便乎近其人,強調要找到合適的人做老師,並且強調要老老實實讀書,誦經讀禮。這跟他們在人性論問題上所持的不同立場是相呼應的。在荀子看來,既然性不足以獨立而治,那就必須依靠外在的師法來矯治;既然人性中並沒有什麼善的萌芽,光靠個人獨自反省,是反省不出什麼名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