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荀子曰:學不可以已。人生有涯而學無涯矣。在荀子看來,學習在於不斷積累,惟有勤奮好學、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不可能學習完的。故此,學習不能驕傲自滿,否則,很難學到更新更多的知識。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學習要學會創新,學習更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活到老,學到老

荀子曰: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荀子說:學習日積月累,才能夠深入,要活到老,學到老。

對於治學,人又該如何去獲取知識呢?

荀子說:沒有刻苦鑽研精神的人,在學習時就不會有明顯的智慧。

荀子又說:學習時踏踏實實地積累,持久努力,就能鑽研進去,學習一直到死才能夠停止啊!

在荀子看來,學習在於不斷積累,惟有勤奮好學、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

學無止境,藝不壓身。知識的海洋無比寬廣,技藝的天地無比遼闊。即使你一生都在學習,也有太多學不完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孔子總結自己的人生,說當他十五歲的時候,便立誌做學問。三十而立,十五歲開始求學,經過十五年的學習、實踐,到三十歲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開始構築起自己的人生坐標。立指思想和意誌的獨立,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人生非走這條路了不可。又經過十年的磨煉,四十不惑,到了四十歲明白了事情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聚散分合、成敗盛衰是自然結果,不會再有迷惑、看不開了。又過了十年,五十而知天命,進一步了解認識這些規律。再過十年,六十而耳順,對人生和宇宙規律理解得更深更透,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每天都笑口常開,平平靜靜。又十年,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的人生實踐就可以在規律內自在安然,隨心所欲,獲得生命的自由了。

孔子的人生經驗,幾十年的學習、實踐,完成了從有我到無我過渡,不同階段的體會,對我們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啟發。

而當代澳大利亞一位94歲老太太獲醫學碩士學位的真實故事更加令人振奮和敬佩!這位名叫特納的老太太90歲在大學開始碩士階段的學習,並在94歲時最終獲得醫學科學碩士學位,創下了獲碩士學位的最高齡世界紀錄。連教授都被特納旺盛的學習精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折服。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然後開始思考問題。從她的想法、精力到興趣來看,她就像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她的思維很活躍。哲人說,鳥久不飛就會有點像沒有翼,獸久不走就會有點像沒有足,人手足久不動就會有點像沒有手足,頭腦久不用就會有點像沒有頭腦,至少也會變遲鈍,像傻子和呆子一樣。所以說,預防老年癡呆症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學些新知識,多和外界接觸,多參加運動。看來活到老,學到老不僅提高了知識結構,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人生是無限可能的藝術。人有無窮的潛能,隻是每個人開發潛能的程度不同。活到老、學到老就是現代人提出的終生學習,這是一種無界限的學習。因此要打破界限,跳脫思維框架來學習。

宋朝思想家朱熹說過:無一人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地不學,無一物不學。這是對終生學習的最佳寫照。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差別在哪裏?亞裏士多德回答說:這就如同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間的差別。亞裏士多德認為,沒有受到教育的人如同行屍走肉,毫無意義。這樣的觀點有些誇張了,但是,學習的確讓我們學知識、懂禮儀、明事理。如果不學習,一個人可能就會變成井底之蛙,慢慢也被社會所淘汰。所以,人不可以不學習,不學習的人生必將是空洞的人生。人不可以一日不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顒有幾句話講得極好,真是對當下社會的直接批評。他說,隻有講述學問,才能使人自立並通達事理;隻有講述學問,才能使社會轉變風俗習慣;隻有講述學習,才能做到撥亂反擊;隻有講述學問,才能改天換地。講述學問是民眾的命脈,宇宙的元氣,不可一日停止不講。

之所以提出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隻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根本學不完。故先賢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更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個人用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過時不再實用了。如果不立即去學習新的知識。就將陷入知識半衰期,即基礎知識仍然可用,但其它的一半新知識已經落伍。當前,知識半衰期正在日益縮短,由最早的100年逐漸縮短至當前的3年。知識裂變速度一日千裏,今天的知識即使剛印到書本上就可能不再實用了。一個人如果不學習或停止學習的時間太久,則將與社會基本脫節。

據統計,當今世界90%的知識是近三十年內產生的,知識半衰期隻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流失。因此,人們的知識需要不斷加油和充電。

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們要適應變化的世界,就必須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以老人為例,雖然他們年事已高,無須再進行過多的勞動,但也得學會如何使用洗農機、微波爐甚至是電腦,不然享受不了科技帶來的樂趣與便捷。在終身學習這方麵,魯迅先生是個榜樣,他在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在寫文章。還有華人首富李嘉誠,他每天晚上看書學習,這個習慣已堅持了幾十年。比爾?蓋茨更認為,隻是活到老,學到老還遠遠不夠,在21世紀,人們比的不是學習,而是學習的速度。

人生有涯而學無涯也。宋皇帝趙恒的《勸學詩》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意思是說: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後,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讀書是否有功利心暫且不提,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讀書的作用太大了。因此說,我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學海無涯,不可自滿

荀子曰:學不可以已。

荀子說:學不可以停止。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不可能學習完的。故此,學習不能驕傲自滿,否則,很難學到更新更多的知識。南宋大學問家朱熹《觀書有感》的詩中說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渠裏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就因為它的源頭是一口清泉。人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韓非子是荀子非常的喜歡的弟子之一。

韓非子很聰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為自己已經懂得很多,可以離開老師去輔佐君王了。

韓非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荀子,荀子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給韓非講了一個故事:

孔子到魯桓公廟中去參觀,見到一個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物呢?

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放在座位右邊的器物,空著時要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滿了水又會翻倒。

孔子又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說:往裏麵灌水吧!

孔子的學生便舀水往器物裏倒,倒到一半時,器物就端立著,倒滿了,器物就翻倒了。空著時,器物就傾斜著。

於是孔子大聲歎息道:唉!哪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

韓非聽完了荀子的話,臉變得通紅,知道這是老師在批評自己驕傲自滿呢!

荀子正色道:學不可以已。學習不可以停止。

韓非立即向老師作了自我批評,從此謙虛好學。

自滿使人滿足已有的成績,自鳴得意,自以為是,從此止步不前。驕傲自滿,會使人喪失進取之心。

荀子提醒我們,千萬不能有自滿之心。過分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無知,它雖然使人有傻瓜般的幸福感,讓人得一時之快,但實際上常常有損於名聲。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喜歡指出別人的缺點,說人家這做得不合適,那也做得不夠,似乎他什麼都行,對什麼都可以說出一個大道理來。其實,這隻是一種自滿的表現,他們之所以擺出一副萬事通的麵孔來,就是怕被別人藐視,才用這種方式來顯耀自己,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這樣做的結果隻會讓人厭惡。

一個人如果自滿,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就必然導致什麼都裝不下,什麼都學不進去。就像杯滿茶水溢出來一樣。

山東大學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以其恢宏和大氣營造著催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境界,堪為學不可以已的注腳。

荀子把博學與自省結合起來,作為進益智慧的途徑。《中庸》概括了學習依次遞進的五個層次,博學為基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孫中山先生為中山大學親筆題寫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

諸葛亮告誡子孫夫學須誌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葛洪說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葛洪《抱樸子微旨》);歐陽修言:多識由博學歐陽修(《和聖俞》);蘇軾講自己的創作體會是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所以他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稼說送張琥》)。

毛澤東主席就是一個博學的典範。主席一生嗜好讀書,即使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他也常常手不釋卷。解放後日理萬機,仍讀書不輟,床上、辦公桌上、會客室裏,到處都堆放著書。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後從北京各大圖書館借閱的圖書近二千餘種、五千餘冊。

現代著名曆史學家、人稱教授之教授的陳寅恪也是一個博學的典範。陳寅恪少年時代就熟讀經書、史書,後來留學日本、歐美,精通英、德、法、日文,還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等19種文字,對魏晉隋唐史、梵文等古文字以及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著名學者吳宓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統論之,吾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狹義的學習是求知,即荀子所謂習其句讀者,廣義的學習則是對真理的求索,它是對世界、對人生的好奇,是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執著,也是人對完美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