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 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2 / 2)

陳景潤從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入手,來尋找征服這一科學巔峰的途徑。陳景潤將一塊磚那麼厚的《堆壘素數論》一頁頁拆開,裝在口袋中,開會前念,吃飯後讀,走路時也看,甚至空襲報警時也在防空壕中研究。就這樣,拿著這顆“數論精粹彙聚的結晶”,書中的每一個公式、定理,陳景潤都進行了反複的計算、核實。這本數學名著被陳景潤讀了20多遍,重要的章節甚至閱讀過40遍以上。他反複揣摩、鑽研,直到爛熟於胸。為了便於直接掌握最新信息,直接閱讀外國資料,陳景潤攻讀了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

經過這樣的刻苦鑽研,他向著名的數學權威華羅庚提出挑戰,寫了一篇論文《他利問題》,內容是研究三角和方法,目的是改進華羅庚先生的結果。這位大學內的普通教員,引起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注意。伯樂善相馬,慧眼識英雄,華羅庚出麵將陳景潤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從此以後,陳景潤就能夠專心致誌地投入到對哥德巴赫猜想漫長而卓絕的求證之中了。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也並不是天堂,陳景潤得到的不過是一間能獨居的六平方米臥室,還要兼作研究室。房內東西少得可憐,一張單人床與一張三角桌,床上與桌上則堆滿了書籍與資料。而這個地方,卻成了陳景潤的樂園,他日夜兼程地馳騁在數論的天地裏。他吃得極差,在全國鬧饑荒時,為了節省,他不吃菜,醬油泡水就饅頭。他睡得也很少,實在太累了,和衣一躺,爬起來繼續工作。

十年如一日,通過絞盡腦汁、嘔心瀝血的苦苦鑽研,連他自己也沒法計算演算了多少道題,六麻袋稿紙生成了,同時也換來了巨大的成功。1966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莊嚴地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其中的苦澀和樂趣,隻有陳景潤自己能領略。

然而,此時中國大地上,正在開始一場政治浩劫,這一偉大的成果向世界的宣告被推遲了。1973年2月,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將其推向了全世界。

陳景潤的論文使全世界的數學家驚歎,國際數學界被震動,200多年的懸案終於有了結論。哈伯斯坦和李希特合著的《篩選》一書正要出版時,看到這一消息,立刻決定推遲出版。他們將陳景潤的結論命名為“陳氏定理”,又以“陳氏定理”為核心,專門增添了一章後才出版。

啟示:沈元通過一場教學活動,使陳景潤的興趣穩定地走向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一專一目標,並讓其將之樹立為終生奮鬥目標,繼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孩子都有天生的潛質,是一塊未雕琢的璞玉。就像沈元雕刻陳景潤一樣,家長們要借助生活中的活動,激發孩子內在的潛質,喚醒他們內心的世界,讓他們產生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明確今後奮鬥的方向。

訓練支招:

(1)關注孩子的愛好,積極培養孩子在某方麵的興趣,並通過鼓勵、幫助、創設條件,讓孩子的興趣轉化為持續的活動,並形成堅定的意誌,將孩子的朦朧想法轉化為其人生目標。

(2)孩子的興趣轉化為穩定的行動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搜集與興趣有關的信息,查閱相關資料,讓孩子了解興趣方向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掌握與興趣有關的研究方法等。

(3)積極鼓勵孩子參加與興趣有關的社會活動、專題講座、科技製作等活動,擴大孩子在興趣方麵的理論知識量,增強孩子有關興趣的實踐與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