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一位善於引導的長者,通過自己的語言、行動和創設性的環境,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啟發,從而擬定自己終生奮鬥的目標,成長為棟梁之材。
1948年,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航空係主任沈元回到故鄉福州料理家事。此時中國大地上正是戰火紛飛,這位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國航空界的泰鬥隻好暫時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擔任數學課老師。
這位博學多才的學者,麵對這些幼童,沒有照本宣科,填鴨式地給孩子們死灌數學知識,而是將教學內容溶入科學故事中,把名題、名解深入淺出地進行介紹。他循循善誘,讓年幼的學童步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輕而易舉地激起他們向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
一天,沈元教授用沉穩渾厚的聲音興致勃勃地向學生介紹:“同學們,正整數中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如2,4,6,8,10……不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奇數,如1,3,5,7,9……還有一種數,除1和它本身外,再不能被其他任何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一組有趣的數字關係:6=3+3,12=5+7,18=7+11,24=11+13……由此提出一個未經證明的數學猜想: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哥德巴赫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反反複複進行了測試,發現這組關係普遍成立。”
原來寂靜得連一根繡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的教室裏,頓時一陣騷動,孩子們的興趣被這則有趣的數學故事調動起來,眼神中充滿了求知的欲望。
沈元教授清清嗓子,繼續娓娓而談:“但這個結論隻是一個猜想,需要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才能成為一個正確的結論。哥德巴赫不僅開始自己動手尋找證明的途徑,而且給俄國彼得堡的大數學家歐拉寫信求救,希望能幫助他證明這道難題。”
“歐拉接到信後,立刻被這個有趣的數學命題吸引住了,著手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雖然歐拉嘔心瀝血,費盡腦筋,但一直到死也沒能作出證明。”
“哥德巴赫也為自己的這個猜想鞠躬盡瘁,耗盡了智力,但始終沒有得出結果,帶著一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200多年來,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被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前赴後繼,競相折腰,卻都沒有揭開世界數學界這一懸案的謎底。”
“如果將自然科學視做一個王國,數學就是皇後,數論則是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則是這頂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啊!這顆數學皇冠上璀璨奪目的明珠等待著你們中的一位來摘取啊!”
孩子們津津有味地聽完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好奇心、想象力全給調動起來,大家在嘖嘖讚歎中又議論紛紛,教室裏頓時一片沸騰。
在這群孩子中有一位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他感覺自己被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感到老師的這番話給他帶來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性格內向的他雖然一聲不出,卻整個人都“癡”了,內心激起了一層層漣漪,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該怎樣進行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一定要做到!”
這個孩子就是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鬥的目標,就這樣在小陳景潤的心中生了根、發了芽,並開始讓他心甘情願地為之奮鬥一輩子。
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留校做了圖書館資料員,還肩負為數學係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但孩提時深刻的印象,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摘取皇冠上“哥德巴赫猜想”這一明珠的夢想時刻激勵著他,他開始了這一艱辛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