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2 / 3)

新的扶國軍校位置,就在三國都城外,方便兼任校長的三國皇帝隨時查閱軍校學生。

這第四條盟約通過後,李得一還單獨與三國皇帝秘密商談一次。

在這次秘密會議中,李得一拿出前平周朝末代幾位皇帝不上軍校,因而不通兵事,任由文官統禦兵馬,導致國家戰力倒退,最終亡國滅族的教訓,說動三國皇帝立下祖訓,要求後代繼位君王必須打小與勳貴子弟一樣,上軍校接受教育。

“為君者須得文武並重,方能外平內安。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前朝殷鑒不遠,三位皇帝應當不忘前事。”李得一道。

三位皇帝對此自然沒什麼異議,紛紛點頭表示答應。

李得一接著說道:“三代以後的皇子大多自幼生長於深宮中,養在婦人之手。待其成年之後,便不知民生多艱,故而繼位之後,少有能體察民情的君王。因而曆朝曆代,開國頭幾位君王還能頗知民生不易,後來之君卻大多昏聵愚笨。我這裏有份皇子的教育章程,你們三位拿去看看。”

三國皇帝接過來一看,李得一在裏麵著重提到,成年皇子要去地方上當兩年縣令,借以熟悉民生,了解百姓疾苦。李得一尤其重點點出,切不可相信那些飽學鴻儒的鬼話,把皇子天天束縛在經典書籍之中,導致虛度年輕時學習的寶貴時間。

“我這話非是空穴來風,乃是總結曆代幾十位皇帝之後,才得出的經驗之談。”李得一道。

平明國皇帝朱祿臣當年就聽過李得一說過此事,回去之後,他也曾調來曆朝曆代皇帝傳記翻看,發現事實卻是如此。凡是一心隻讀聖賢書,全部由儒臣教出來的皇子,沒一個是好皇帝,最後全部跟文官反目成仇,都是些昏庸敗國之君。

先賢有雲:事非經過不知難。就好比民生不易,儒者雖常在書中感慨:“哀民生之多艱……”可若不是一番親身經曆,又怎麼會知道稼穡之艱難?又怎會知道旱澇之可怕?這其中辛酸,不是書中寥寥幾句哀歎,就能表述清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又好比戰爭之可怕,若不是親身上過戰場,見識過血淋淋的廝殺,人命在須臾間化為血水,怎麼會對戰事生起敬畏之心?怎麼會真正懂得:“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最終,三國皇帝均表示全部接受李得一的建議,以後會仿照這章程,教導兒孫。

接著李得一又對平漢國皇帝劉賴和平明國皇帝朱祿臣道:“你們兩國太子婚後,我給他倆放半年婚假。半年之後,倆小子帶著太子妃,返回定北縣,繼續接受我的教育。待其邁入俱五通境之後,我會讓其正式歸國。”

兩國皇帝一聽,均表示太子婚後應該留在朝中,開始學著熟悉政務,學習批閱奏折,接受儲君應該受到的教育。

然而李得一卻對此不以為然,道:“可拉倒吧,你們所謂的熟悉政務,不過是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交給兒子卻批閱,即便兒子批閱完,你們也要拿過來更改批評一番,絕不會讓下麵照著太子的意思去辦。皇權獨占麼,這個你們當我不知道?”

三國皇帝頓時尷尬不語。皇權獨占,皇權不可分割。這是不能言諸於口,卻又實實在在的鐵一般的事實。

李得一沒理會三國皇帝,自顧自接著說道:“你們兩國太子在我定北縣時,可是輔助海強項和西門豹兩位管理著數百萬百姓生計。從春耕到秋收,各類事務都親自參與其中,製定計劃,親自實施。你們兩國太子現在是什麼模樣,你倆也都見過,該心裏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