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1 / 3)

跟著師哥征戰天下這麼多年,在師哥精心教導下,李得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什麼都不懂的愣頭小子。他如今已知人心險惡,雖然未能盡知人心,但也有所了解。人心這東西,最是黑暗難知,便是三叔已經超凡入聖,能前後看人五百世,也不敢說已經摸透人心。

對於三國文官為何不支持文武分庭的原因,李得一心知肚明。

一來,文武互相傾軋,這是曆朝曆代都無法避免的事情。前平周朝初年,勳貴武將的地位一直在文官之上。由於平周開國太祖的個人原因,平周朝很長一段時間,文官地位低下。但隨著天下平定,戰事不起,漸漸地國家工作重心不可避免地從戰爭轉向內政。文官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節節攀升。直到平周朝後期,沒上過一天軍校的那位皇帝在文官的支持下擊敗諸多競爭的兄弟手足,登上皇帝大位。從這位皇帝上台之後,文官的地位就徹底壓過武將,直到平周朝滅亡。

二來,自古軍功乃是獲得勳爵的最快途徑。一般來說文官要想獲得爵位,首先就要有足夠的運氣,熬過四品官這道天塹。然後,起碼也要混成兩朝元老,才有可能獲得勳爵,而且大多都是光祿大夫這類名譽散爵。想要封公侯,就得混成一朝宰相,才有可能。天下文官多了去,宰相可不多,所以想通過這條路混得勳爵,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戰功則不同。隻要能打得勝仗,開疆擴土,很容易就能獲得爵位。當然,這種觀點,是那些隻讀過不知多少本兵書,卻從未實際上過一次戰場的文官的普遍想法。

書讀的多了,難免就自以為懂得多,為人就很容易傲慢,而傲慢會降低一個人的智商。文官又都是讀書讀出來的,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大多涉獵廣泛。文官兵書讀的多了,難免自以為打仗就那麼一回事,是兵書上所寫的五萬勝三萬,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是獲得封爵的捷徑。

說實話,如今天下初定,不少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粗卻因為開國之功,能夠位列公侯與國同休。這讓那些自詡滿腹經綸,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文官們如何不羨慕,如何能心中服氣?

不就是些許軍功,有何難處!?吾亦能為之!這是三國大部分對兵事自以為熟悉,實際上卻狗屁不通的文官的主要想法。

但李得一對這些文官,並不在意。這種自以為是的文官,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出息,根本不必考慮。李得一需要說服的,是魏直言,張子房,劉基這樣文武兼備,胸有軍略良謀的文官精英。

同時,這部分人也是最難說服,因為他們都是有真本事的。

李得一眼瞅著無法說服三國中那些文武雙全的精英文官,隻好把他們單獨召集起來,與他們閉門密談。

“你們都是文武精通的能人,但似你們這類能人,百年難得一二。需知征伐之事,十勝不及一敗。前平周朝時,數百年間從未戰敗,可自從韓未琦一戰喪失北麵精銳之後,平周朝從此一蹶不振。你們固然能統領兵卒打勝仗,可要是不把以文禦武這個口子堵上,後世難免有不自量力之輩,也想要混得些軍功。到時候一旦戰敗,可就是國朝衰落的開始。前平周朝殷鑒不遠,你們都是忠心為國之人,切不可因己之才能,就耽誤未來的戰事。”李得一道。

三國幾位英才見這李副團長鐵了心要將文武分開互不統屬,知道自己胳膊拗不過大體,又聽這李副團長已經做出讓步,允許他們去扶國軍校教習,最終勉強點頭答應下來。

能文能武的文官畢竟不多,而好似魏直言,張子房這樣的文官,多通情達理,李得一將他們勸服之後。剩餘的文官就不足為慮,這第四條盟約最終也順利得以通過。

至於盟約中提到的扶國軍校,由於前平周朝時已經徹底廢棄。所以這新的扶國軍校,將由定北守備團出資重新建立,由定北勞務派遣公司負責具體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