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陸伯方江南大革新一1(1 / 2)

轉眼間婚後便是一月過去了,我的身體早已盡複,蔡琰也已從悲傷中恢複過來,水星的功力也在太平清領道內力的催動之下日漸增強。最可喜的是蔡瑗剛剛給我生了個大胖小子,喜得我是眉開眼笑,成天咧著一張嘴,見誰都恨不得親兩口以示激動之意。我的父母和文武們也是十分高興,畢竟我是後繼有人了嗎!

與江南的風和日麗不同,此時的袁曹兩軍正在黎陽前線激戰,鐵槍盟與司馬懿也在函穀關下鏖戰,中原大地烽煙四起。我在窗前不禁伸了個懶腰:該是我動手革新的時候了!否則我軍發展的勢頭難免停滯下來,北征中原恐怕也隻是個虛幻的夢想!

說幹就幹,腦筋迅速開動起來:要想革新,首先還是從軍事上著手吧,畢竟這亂世以武為大。當下命侍者們取過了戶籍文冊,翻閱了一下,發現我麾下四州三十郡,人口數量為:江東(包括淮南南部)230萬人,荊州約300萬人,交州70萬人,漢中60萬人,西川180萬人,共840萬人。在天下四大勢力中人口是最多的,經濟實力也最強。同時軍隊數量也已達七十餘萬,但是其中精兵不多,騎兵更少,難以達到北伐中原的要求。

回想了古今中外的軍隊編製以及各兵種的特點,我提起筆來開始製定一份完整的軍事發展計劃:

一、軍隊人數:為減輕民眾負擔,軍隊人數一定要控製在七十萬以內。

二、軍隊種類:全軍分為野戰軍和守城軍兩個兵種。其中野戰陸軍以孫策陸營為基礎組建,規模約在二十五萬人左右;野戰水師以周瑜水軍為基礎組建,規模約在十萬人左右。其它的守城部隊控製在三十萬人左右。我的親衛部隊解煩軍則仍控製在一萬人左右。這樣一來,革新後的軍隊人數大約在六十六萬左右。兵貴精不貴多,應該夠用了。

三、軍隊編製:現在漢代和各支諸侯軍隊普遍采用的軍隊編隊為:五人為一伍,長官為伍長;二伍組成一什,長官為什長;五什成隊,長官為隊官;二隊為屯,長官為屯長(也稱為軍中裨將);五屯成曲,長官為軍侯(也就是軍中偏將);二曲為部,長官為司馬(這也是可以獨當一麵的軍中部將啦)。從此可以看出這短短千人規模的軍官就有六級指揮,實在是很麻煩的事情,不利於大兵團作戰時的臨場指揮。如果采用曆史上蒙古軍的編製:每十人設一十人長(按現代稱謂為班長),每百人設一百人長(號為連長);每千人設一千人長(號為團長),每萬人設一萬人長(號為師長)。每數萬人再設一個軍長。這是常設的正常偏製,戰時隨著戰事的需要,可以隨時增補。這樣就大減少了部隊的指揮環節,提高了作戰效率,對,就是這種編製了。

四、兵種問題:為了建立一支高度職業化、高度專業化的強大軍隊,兵種必須細分。以陸營為例:

以三萬匹彪壯河曲馬建立一支重裝騎兵部隊,每名騎兵和戰馬都全身裹連環細鱗重甲,可防一般強弓硬弩及兵器的攻擊;所配武器為長矛(或長戟),以及輕便的騎兵弩及貼身自衛用的短劍。

以三萬匹耐力強的北地馬和張繡所部的三萬狼騎所用的蒙古馬建立一支精銳的三萬人規模的輕騎部隊,一人兩馬以便於長途奔襲。騎兵和馬匹都配製輕便的魚鱗甲,可防一般弓箭及兵刃的襲擊;所配武器以馬刀為主,弓箭以射速極快的突擊角弓為主,以射強遙遠的長弓為輔,遠近結合。

重步兵:約為四萬人,仿滿清‘鐵頭子’模式,身被兩層重甲,可擋弓箭及兵器的重擊,用與攻城以及強力野戰。正常配備為:長槍,用於突擊作戰及阻擋敵騎衝鋒用;短劍用於貼身近衛。

輕步兵:約為四萬人,手持輕便盾牌,身披一般鎧甲,主要用以機動作戰,支援重步兵。配備為:仿日式太刀或是長劍,利於砍殺之用;輔助武器為背後所插的兩支輕型標槍,射程約五十步以上。(仿古羅馬軍隊的標槍樣式,長約一米,槍刃約為二十公分,槍尖與槍柄之間由一細長的約十公分左右的細杆相連。由於細杆細小,標槍槍尖很容易嵌入敵人盔甲和盾牌的縫隙之中;又由於其細杆易斷,一旦標槍投出刺入人體以後,細杆便會立即折斷,這就增大了敵軍救治傷兵的困難。而且標槍槍尖所帶有的倒鉤和血槽對於缺醫少藥的古代人來說,殺傷力應該是非常可怕的!)

盾牌兵:約一萬人,用於持巨型櫓盾護衛戰陣,抵擋敵方騎兵和弓箭的衝擊。除普通鎧甲以外,隻配備貼身短劍用於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