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作者在詩中,以近乎調侃的口氣敘述自己的人生經曆,對於出家的原因,他直言不諱,家貧沒飯可吃,才去投佛;對於自己的才識,他說是肚中沒一點墨水。作者甚至對佛祖釋迦牟尼、彌勒菩薩以及臨濟宗的禪師都表示了不恭敬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自禪宗六祖慧能以後,修禪者多提倡歸心求佛,反對追求形式。他們認為,佛法隻能意會,不可言傳,佛經、佛祖像等等都屬於形式的東西,統統可以不顧,隻要明心見性,即可成佛,因此出現了“嗬祖罵佛”的現象。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曾說:“求佛求法,看經看教,皆是造業。”“夫大善知識,始敢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
(參《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卷十五等)作者宗杲是臨濟宗的傳人,所以繼承了此宗法旨。全詩近乎白話,通俗易懂,行文風趣、幽默,表現了作者豁達、大度、輕鬆、自然的人生態度。
齊雲閣
仲皎
山雲吹斷路頭開,此處疑穿月脅來。
怪底行人看碧落,笑談容易作風。
【譯文】
山雲被陡然吹斷,小路的一頭隱隱約約伸開,此閣讓人懷疑是穿過月宮而來。
難怪行人在這裏看那長天碧落,在笑談間,風和日麗就化作暴雨風雷。
【賞析】
此詩表現山寺的幽深高峻超塵脫俗,頗有特色。首句以雲開路顯寫齊雲閣佛寺之高,二句以穿月加以形容,穿月脅,字麵意是穿過月的脅部,實即與月相關,還是形容其高峻。後二句再以在此閣可以很快看到長天的風雲變幻來渲染山寺的超塵脫俗,是修禪的聖地。
題東明寺
蜀僧
三十年前鎮益州,紫泥丹詔鳳池遊①。
大鈞播物心難一,六印懸腰老未休②。
佐主不能如傅說,知幾那得似留侯③。功名富貴今何在?寂寂招提土一丘④。
【注釋】
①“三十”句:指蔡元長事。《梁溪漫誌》記載:“蔡元長南遷,道出長沙,卒於城南五裏東明寺,遂草殯於寺之觀音殿。後有蜀僧遊方過之,慨然,因題詩於壁雲雲。”益州,今四川成都。“紫泥”句:指蔡元長在機要部門任職。紫泥丹詔:詔書。古代詔書的封袋用紫泥封口,上麵蓋印,故稱。鳳池:鳳凰池的簡稱,魏晉時中書省,掌管一切機要,因接近皇帝,故稱“鳳凰池”。後凡中書省中機要位置,也都稱為“鳳凰池”。
②大鈞:指天或自然。鈞本為造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化。六印懸腰:戰國時蘇秦聯合齊、趙等六國攻秦,佩帶六國相印。這裏指蔡元長。
③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相傳原是奴隸,後被武丁任為大臣,治理國政。留侯:西漢初年的大臣張良,被封為留侯。④招提:寺院的別稱。
【譯文】
三十年前蔡元長曾鎮守益州,捧接皇帝詔書在鳳凰池遨遊。造物主造物都很難事事如意,蔡氏權勢顯赫一時到死方休。輔佐皇帝比不上商朝的傅說,預知萬物變化難與張良相儔。功名和富貴如今都在哪裏呢?隻有東明寺孤寂的一堆土丘。
【賞析】
此詩借助於蔡元長的人生經曆宣揚佛理。前四句極力渲染蔡氏權勢的顯赫,三十年前曾經鎮守益州,在朝廷身居要職,深得皇帝的寵信。老天爺造物時都很難盡遂人願,而蔡氏偏偏能夠終生得意、老而未休,像戰國時蘇秦佩帶六國相印一樣風光至極。五、六句意思是:蔡氏盡管權重一時,他對朝廷的貢獻、預知事物變化的能力遠不如傅說、張良。七、八兩句以前四句的描寫作為鋪墊,抒發作者個人感慨。蔡氏曾經何等顯赫,“鎮益州”、“鳳池遊”、“六印懸腰老未休”,結果怎麼樣呢?死於東明寺,“遂草殯於寺之觀音殿”(《梁溪漫誌》),化作一堆
孤寂的小土丘。“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作者通過蔡氏的人生經曆告訴世人:人生無常,耗盡心血去追求名利,到頭來不過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不如趁早放棄俗念,一心修禪,以求達到涅?之境,以修來世的幸福。
見性堂詩
韋驤之
由來迷悟盡真如,見性名堂亦漫書。
萬變紛紛任交戰,一心了了即安居。
檻花夭秀何能免,庭柏孤高自有餘。
多謝前人為留意,使子聊得寓清虛。
【譯文】
從來迷和悟都歸由真如,名為見性堂也不過是任意而書。
千變萬化紛紛紜紜任他混戰,隻要一心能了了就可安居。
欄檻繁花秀夭凋零何能得免,庭中柏樹卻蒼翠峻高安閑有餘。
多謝先人早就為我留心傳道,使我能寓於清虛空靜的境域。
【賞析】
此詩亦以理語與景語配合表現修禪之道。首聯謂迷惑與開悟都同在一體,統歸真如,即是謂煩惱與智慧同在心源。首聯寫人心中塵垢叢生妄心紛起變化生滅混雜纏攏之狀,隻有一心了卻這些塵妄,自性真如方可安住。頸聯則以景句為喻說明上述修持之情況。繁花天凋正是塵雜汙垢去除之意,而“孤高庭柏”則喻自性之安住。結聯讚揚此種修行之道是先人傳流於後人的,才使自己能修行進到清虛之境界。
湖上晚望
斯植
繞堤楊柳暗漁舟,二月風光淡似秋。
幾度笙歌人散後,夕陽依舊滿紅樓①。
【注釋】
①紅樓:華美的樓房。
【譯文】
楊柳繞著湖堤,漁舟朦朧昏暗,二月的風光看上去平淡似秋。
幾度笙歌飄揚,此刻人皆散盡,夕陽依舊灑滿在湖邊的紅樓。
【賞析】
這首詩寫黃昏之際西湖的景色。作者站在湖上,眺望西湖全景,隻見低垂的楊柳圍繞著湖堤,湖麵上,遠處的漁舟若隱若現,顯得朦朧昏暗。如今雖是二月天氣,風景卻像秋天一樣。一、二句中的“暗”“淡”二字,寫出了春天剛剛到來時的氣息,沒有濃鬱的春光,似秋天一樣蕭曠、寂寥,同時,這兩個字出現在詩中,也表達出作者修行時散淡、清靜、無欲無求的心理狀態。三、四兩句是說,幾度笙歌飄揚,如今曲終人散,湖上的紅樓依舊沉浸在淡淡的夕陽之中。繁華熱鬧隻是暫時的,正如俗話所說“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人世間的一切都處
在不停的變化當中。後兩句闡發了世事無常的佛理,並顯示出自己作為出家人所具有的豁達大度與散淡自然。
絕筆詩
大悲庵僧
道我狂時不是狂,今朝修拾臭皮囊。
雪中明月團團冷,火裏蓮花瓣瓣香。
好從棒頭尋出路,即從業海駕歸航。
滿爐拙都煨燼,十字街頭作道場。
【譯文】
說我癲狂並不是癲狂,今日要修拾這臭皮囊。
雪中明月一團團冒冷氣,火裏蓮花一瓣瓣放異香。
好從棒頭上尋找出路,就要在業海中駕船返航。
滿爐的木塊全都燒盡,在十字街頭上來做道場。
【賞析】
絕筆詩或示寂詩最能顯示禪僧的胸懷情操,表現僧人的生死觀。僧人超脫生死,視死為從業海返航回歸。所以,僧家的絕筆詩一般都寫得氣概不凡,情調激昂,和一般悲悲切切的文人的絕筆詩異趣。本詩即具有此特點,無論是首聯的“收拾臭皮囊”,還是頷聯的“火裏蓮花”放香,還是“十字街頭作道場”,都表現了視死為回歸的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