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為宣揚禪宗修道方法的名詩。與龐居士著名的寫平常心是道的禪詩齊名。而且其表現更為生動鮮明。首聯是對一般隻重形式的坐禪持戒的批評和否定,指出如果心中塵念滔滔不絕而持戒修行,持戒如同不持戒;同樣如木頭般的昏兀兀坐禪也不是坐禪,因同樣也不能明心見性。後聯寫不持戒不坐禪,每日品茶,好像不是在修道,但隻要意在鋤頭邊,時時注意去除妄念,就一樣是在修禪悟道。這即是平常心是道。饑時就食,困來即眠,搬柴運水,不論在何時何地,日常生活中都可修禪悟道,這也就是六祖慧能開創的南宗禪的主要修禪之道。慧寂為溈仰宗開創人,深得南宗真傳,才寫出這樣深刻生動的示法詩。

示法詩

文偃

金屑眼中翳①,衣珠法上塵②。

己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

【注釋】

①翳:眼睛角膜病變後遺留下的疤痕組織。

②衣珠:指被妄塵所蔽之珠,即喻自性迷。《楞嚴經》:“譬如有人,於白衣

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奔走。”

【譯文】

即便是金屑,進入眼中就成翳病,

要是身有衣珠,對求法人說就是灰塵。

你對自己的靈性,並不重視而去求佛,

那麼,佛祖一番苦心,最終究是為何人?

【賞析】

此詩以金屑為喻昭示學人破除法執達到自悟之境。金屑是比喻已開悟得道,但得到金屑以後,如執著所得,即成執障。恰如金屑雖貴進入眼珠則成病,珍珠雖貴也成為塵埃。因由迷得悟,由凡入聖,雖為珍貴,但以聖者自居,入聖位而止著,這即是又陷入法執,又被塵念係縛,又成了有住心。隻有破除此法執,才是真正開悟。後聯指出必須重視自己靈力求自悟,因佛性人人具足,禪宗祖師之教導根本在此,自己不自求徹見自性,而求於他人,就違背了佛祖的苦心教導。

示法詩

文偃

雲門聳峻白雲低,水急遊魚不敢棲。

入戶已知來見解,何煩再舉轢中泥①?

【注釋】

①轢:車輪碾過。

【譯文】

雲門孤高險峻,白雲低低在它下方,

水流湍急,遊魚不敢於中棲停。

進得門來,就已經察知來人的見解,

言語表白就像車碾過的泥,不用勞煩你再舉呈。

【賞析】

此詩是文偃宣示其宗風的詩。雲門宗宗風,一般評為“峰辯險絕,世所盛聞”,因此,詩的前一句就是封雲門宗宗風的自況。“雲門”自喻其境界孤高,白雲喻凡情、世諦,雲門孤高,遠出世諦凡情之上,因而說“白雲低”。第二句“遊魚”喻參禪之人,學人到雲門宗修禪,因水急而隻能快遊出不能停留,是說依雲門宗參學可很快地得悟,如魚躍而出。三、四句說雲門宗接引學人及細微,學人來到,於行動舉止之間,就能察覺其根性和修持境界,不待其言說。轢中泥即言語對答。

示法詩

文益

擁毳對芒叢④,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成空。

【注釋】

①毳:鳥獸的細毛。此指毛皮袍。

【譯文】

穿毳袍的僧人對著牡丹花叢,他的旨趣從來就與俗人不同。

發從今日顯白其實並非始於今日,就像今日的紅花就是去年的花紅。

看朵朵鮮花隨著朝露豔冶盛開,陣陣清香逐著晚風溢滿庭中。

然而,不須要等它枯衰零落,然後才說它開始成空。

【賞析】

此詩相傳為文益禪師與君王論道後同觀牡丹花遵王而命。頷聯是說發雖從今日白但並非始於今日,如花如去年之紅,但已是今日之花,時間已非舊日。後二聯謂豔冶之牡丹現在雖然隨朝露盛開,逐晚風飄香,然花開必將花落,花香亦將有消歇之時,不必等到零落時才知道以後會成空。此示法詩以萬物開落有定,由盛到衰為萬物發展之必然來宣示色即是空之禪理,是頗有理趣的。是禪林中廣為流傳的名詩。

示法詩

懷浚

家在閩山東複東,其中歲歲有花紅。

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譯文】

家住在閩山的東邊又東邊,在那裏年年歲歲都有花紅。

如今再到那花紅的地方去,花還在那過去紅的地方紅。

【賞析】

此詩為禪宗名詩,表現極佳,寓意甚深,首句“家”喻參悟要到之境,說此境在閩山之東複東,即是說此境渺無定間,並無固定之所。是指明修行悟道的理想境界極茫遠難尋。但雖如此,其中卻年年歲歲有紅花綻開,則是喻此勝境之美好。第三句說再到花紅處,是謂此境界可以到達,不但可到達還可再次到達,是指開悟雖難,但確可開悟。第四句謂花在舊時紅處紅,是說妙悟到的佛性還如舊時一樣。花紅喻色界或妙有,這色界或妙有即是佛性之顯現。佛性無古今,無過去無現在,所以所悟到的佛性昨今一樣。花在舊時紅處紅,即是指佛性的永恒不變。

示法詩

道震

白雲深複古寒岩,異草靈花彩鳳銜。

夜半天明日當午,騎牛背麵著靴衫。

【譯文】

在層層白雲深覆的古寒岩裏,彩鳳銜著奇花異草歡快飛翔。

在那裏,半夜就像白天日正午,騎牛人衣衫鞋帽都穿在背麵一方。

【賞析】

此詩寫開悟後神異境界。白雲是對現象界色界的比喻,“古寒岩”則喻人的自性跡即佛性,隻要徹見了自性,進入到開悟的境界,就會有異草靈花被彩鳳銜來,在此禪境中,日與夜無別,因而夜半就像白天日正午,衣衫鞋帽正穿反穿都一樣。這是因為在禪宗看來,萬物均不一不異,均無差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大即是小,小即是大,黑即是白,所以徹見了自性,就可進入到神奇境界。

題掃心圖

葉適

大心覺也無虧成,小心漚也隨滅生①。

道人常與帚柄行,遇其霍起須掃清②。世間亦有無根樹,又言朗月當空住。

劫塵顛倒不自由,隻笑本來無掃處。

【注釋】

①漚:水泡,浮漚。

②霍:忽然。

【譯文】

大心開悟了就知道這大心無虧無成,個體的小心則如水上浮泡隨滅隨生。

因此,修禪之人要常常帶著掃帚同行,遇到塵垢妄心冒出就要把它掃除幹淨。

無名煩惱的滋生就像無根樹無根而生,但人的本有自性也像朗月一般常住太空。

隻是因為劫塵顛倒使人不能自主,其實本不須掃,本無歸處,隻笑人們妄自費心。

【賞析】

此詩明確闡釋禪宗佛理,其主旨基本與六祖慧能著名的示法偈相同。首聯“大心”即自性真心,即人本有的無虧無成的自性妙體。“小心”則指隨滅隨生的塵塵妄心。二聯所謂須掃清的東西即指這種泡沫般的小心。三聯一方麵指出“小心”如無根樹般生成,一方麵也指出人的“大心”如朗月常住。結聯最後指出如果能覺悟以上佛理,了解劫塵顛倒的實質,能覺悟到本來麵目,返歸大心本性。那麼,浮漚小心自無,也就根本不用掃,因本就無有掃處。全詩直說理與比興並用,說禪理是較明透的。但這樣直說佛理之詩,自然還不是上乘的理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