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偈是趙州欲去五台山求佛,一位不知名的僧人寫給他的偈。意為要去五台山求佛,想見到傳說中的五台山的文殊菩薩,這種做法並非吉祥。因為,在作者看來,處處青山均是修道之道場,即處處均可遇到文殊。這即是說日月佛性、自性遍大千世界,無所不在,不必專到一處去求。專到一處去求,即便在五台山真看到了金毛獅子,看到了文殊,也並非好事。因為這恰恰會窒礙了眼界,妨害人求佛,造就是“正眼觀時非吉祥”之意。佛性無處不在的思想是禪宗的基本世界觀,是對本體和現象關係的深刻見解,不少示法詩和開悟詩宣揚這一思想,此詩為其中名作之一,影響亦甚大。
題虯上人房
儲光羲
禪宮分兩地,釋子一為心①。
入道無來去,清言見古今。
江寒池水綠,山溟竹園深②。
別有中天月,遙遙散夕陰。
【注釋】
①釋子:釋迦佛之弟子。《維摩經》慧遠疏:“從佛釋師教化而生,故名釋子。”
②溟:迷蒙。
【譯文】
不同的是修禪的處所,相同的是人道的心境。
禪道中無所謂來與去,清言裏曆現著古與今。
江水既寒池水更綠,山色蒼溟竹色更深。
隻有中天一輪圓月,遙遙迢迢送來光明。
【賞析】
由於悟得道深,作者與虯上人心靈相通;也由於悟得道深,人與自然也精神相通。儲光羲此詩寫出了一個清閑幽靜、無礙相融的境界。前四句為一解,寫作者與虯上人的交往。他們不拘居處,也無意來去,既能隨意論今,又可順口談古。在破除種種束縛人身心的俗見之後,他們獲得的是適意與心契。後四句既寫他們所處的環境,亦表現他們與自然的關係。大江既已增寒色,那他們身邊的小池也就會更顯碧綠;山林既已迷蒙,那他們所處的竹園也會更覺幽深。身邊的小景致隨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暗示著主人公的隨遇而適。這時,一輪明月溢滿法界,清輝灑向一切無情有情。那仿佛就是開悟後的清靜自性。
開悟詩
誌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譯文】
三十年來尋找寶劍的客人,看到過多少回落葉又抽新枝。
但是自從見到桃花開悟以後,一直到今天就再也沒有疑心之時。
【賞析】
此詩亦禪宗叢林盛傳之名篇。靈雲誌勤因見桃花盛開而悟道。這裏的開悟主要是指對色空、有無關係的領悟。意為看到桃花盛開而悟到色空之一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非真空,空為“妙有”;色非實有,色為“空無”,桃花開落正顯此理,所以誌勤認為從此悟到了道而再不疑心。此類對色空一如觀念的體認之詩甚多,隻是表現各異。這是禪宗佛性觀的根本所在。從此可見,禪宗之悟道實質主要是一種哲理的體悟,一種真理智慧的開啟,雖然他們所體悟的是唯心主義的哲理。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池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譯文】
山中有一泓清泉,誰也不曾給它命名。
它聚成小池倒映著天色,它飛濺空中化作了雨聲。
緩緩彙來深澗可溢滿,潺潺流去小池也漲平。
恬淡、清淨無人看見,年複一年永葆其清澄。
【賞析】
以水喻人之自性。自性無名、流水無名,故曰“不知名”。水本清淨,它無色無聲,然映天便為天色,飛空便化成雨聲。它窮極天地上下,變化莫測。它可充溢於深澗而不滅,亦可滿足於小我而不虧。盡管僻處山中無人看見,它仍保有其清淨。這是山泉的特性,亦是人的清淨自性。此自性人自有之而難識難見。它無可無不可,隨緣而化,既包涵大千世界而又融入毫發。若悟得自心本來清淨,無漏智性本自俱足,則能發起無上智慧,乃至一切神通妙用。
宜豐新泉
靈一
泉源新湧出,洞澈映織雲。
稍落芙蓉沼,初淹苔蘚文。
素將空意合,淨與眾流分。
每到清宵月,冷冷夢裏聞。
【譯文】
源源不絕從地底湧出,清澈透底倒映著織雲。
稍稍落一點在芙蓉池裏,淺淺地淹濕了苔蘚碧紋。
素白的本色和空意相合,潔淨的一支與眾流相分。
每到明月清明的晚上,冷冷的響聲夢裏也聽得很清楚。
【賞析】
此詩亦是描寫清泉以象征佛性。首聯以清泉的空澄清澈象征佛性本體的清虛。首聯則象征佛性無所不在。頸聯寫其空素和淨潔,亦是對佛性本體虛空聖潔的象征。結聯則是以清泉在月夜的喧囂擾人清夢,寫泉水作為佛性的象征時時在昭示人們悟道。
宿澄上人院
蘆綸
竹窗聞遠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經年火①,幡飄後夜風。
性昏知道晚,學淺喜言同。
一悟歸身處,何山路不通。
【注釋】
①香:梵語“健達”譯為“香”,為六種供養之一。佛教中,以為香能將人
之信心通往佛所。
【譯文】
流水潺潺遙遙飄入竹窗,明月皎潔仿佛溪水中洗過。
新香火覆照去年香灰,後夜風吹動殿前風幡。
本性昏知道為時已晚,學識淺卻喜見解相同。
一日悟得歸身之處,萬水千山道路自通。
【賞析】
作品首先劈空而來,營造出一個禪境。這裏不寫投宿的過程,也免去了入禪的經曆,直接寫見聞感受。竹窗聞遠水,水聲若有若無;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隱若現。這是迷蒙而優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禪境。接著寫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寫中語帶禪機。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猶在燃燒,香灰應熱。而就在這冷與熱、生與滅的不息變化之中,禪也在無言地傳遞。後夜風起,後夜風涼,後夜風勁,就在這靜夜裏,殿前幡飄飄而動。就在這動靜之間,夜晝之間,我們似乎體悟到了禪意。於是,作者與院中僧談起了他的心得。禪自然不在言語之中,作者於是有“性昏”及“學淺”的謙辭;但非言語又無從呈其心得,特別是當他的表達得到僧人之認可,更覺十分欣喜,也增添了信心。他覺得自己真正開悟了,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皈依之所,他覺得從此後,在人生的道路上將會左右逢源。詩之開篇未寫入寺院的路徑,詩之末尾便寫明:禪悟是通達方便的門徑。
送清涼上人
皎然
何意欲歸山,道高由境勝。
花空覺性了,月盡知心證。
永夜出禪吟,清猿自相應。
【譯文】
因何意又要回山?道行高是由於有勝境。
看到花衰可以覺悟性空,見到月落便能證知心性。
半夜裏吟出禪詩,自有清越的猿聲呼應共鳴。
【賞析】
此詩如首聯所說是表現勝境,即表現能很好修道的勝境。其具體描寫可以看到這種勝境主要是幽靜清雅超塵俗之境,可以讓人覺悟徹見自性,這即是山僧要回山之因。
春行寄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①,澗水東流複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注釋】
①宜陽:縣名,屬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