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禪宗亦名為“佛心宗”,以明心見性為宗旨。齊己所處的時代,禪門不僅已分南北,且南宗中又興起了不同家風。然重心悟、離言說是共同趣向。齊己是禪僧,於名山五老峰前又遇上了禪者。禪者有問———那可能以瞬目作問,禪者有答———那可能是以揚眉作答。南宗慧能、北祖神秀既然都是禪宗,其宗旨都不落言語文字,如此,又能問取誰呢?心悟即是佛。看那群山,沉默不語,一片靜然,那便是佛的化身,山腰白雲片片,仿佛為山峰披上了衲衣。作為禪僧,無須有問,無須有答,亦無須有為,隻將那鐵刀取來,削去鬢邊煩惱絲,得一個六根清淨。至於吟詩,亦不可太過,若文辭太優美而沉迷於此,恐怕會丟了禪者的根本。這就是一位禪者與另一位禪者的心靈對話。

清風樓上

師鼐

清風樓上赴官齋,此日平生眼豁開。

方信普通年事遠,不從蔥嶺帶將來。

【譯文】

在清風樓上參加齋宴,這一天我平生第一次豁開眼界。

才知道普通年傳道之事其實更久遠,並非是由達摩過蔥嶺才帶來。

【賞析】

此詩是作者睹日光開悟後所作之偈。《五燈會元》記其經過:“越州越山師鼐鑒真禪師,初參雪峰而染指,後因閩王請於清風樓齋,坐久,舉目忽睹日光,豁然頓曉而有偈曰……”睹日光而開悟,所悟之理當亦是對色、空關係之認識,日光人人都可感知,是色界現象界,由日光而豁然開悟,應是由色界進入到了空界,即悟到色與空、凡與聖、虛無和妙有原是不一又一。而過去卻隻知實有而不知空,現在由日光悟到了此理,對作者來說是平生第一次,豁然而開,也即是豁然頓悟。頷聯謂作者由此更認識到佛性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並非是達摩在梁普通年間過蔥嶺所帶來,佛性亙古存在,隻是人的領悟遲早不同。進一步說明作者對佛性的深入認識。

開悟詩

清海

實際從來不受塵①,個中無舊亦無新。

青山況是吾家物,不用尋家別問津。

【注釋】

①實際:即真如。真如法性為諸際極,故曰實際。又極真如之實理至於其窮極,謂之實際。

【譯文】

真如實際本自清淨,從來就不會沾惹塵埃,

它無去無來,無古無今,故也無舊亦無新。

何況那雲水青山,本來就是我自家之物,

不須再像漁人那樣,向人去詢路問津。

【賞析】

此詩所悟之理亦是對真如佛性的本質有所體認。首聯即是直說佛性真如本來清淨,無後無染,因此說是不受塵。佛性真如不生不滅、無去無來、無古無今,故說“無舊亦無新”。後聯“青山”指的色界,雲水青山是僧人所居之地,每日常見,親如一家,故雲自家物。而有了雲水青山就不用向別人問路,則是說不用再找其他途徑,隻透過自己每日習見的青山就可體認到佛性之所在。因體即用一如,即體即用,即用即體,色空不一不異,用現象界可以證得“空”界,由色界去顯示佛性,“青山”就是體認佛性的現成之物。

識機鋒

善昭

疾焰過風用更難,揚眉瞬目隔千山①。

奔流度刃猶成滯,擬擬如何更得全②。

【注釋】

①疾焰過風:形容禪機迅疾快捷。揚眉瞬目:參見唐代齊己《答禪者》注釋①。

②擬擬:猶豫、遲疑。

【譯文】

像迅疾的火焰從風中滑過運用禪機更加困難,

揚眉瞬目間已與禪家本旨相隔千座高山。

如同奔湧的洪水流過鋒利的刀刃還有所停滯,

遲疑不決如何能夠領悟禪宗的奧妙之言。

【賞析】

作者在詩中用幾個比喻來說明禪機的迅疾、快捷。第一句指出機鋒到來時速度之快,可謂來無影,去無蹤,如同迅疾的火焰從風中一劃而過,如果不全神貫注,不用心體察,想要領悟它、運用它就十分困難。第二句是說機鋒出現後時間之短。揚眉瞬目,這是禪家示機、應機時的麵部表情,比喻時間極為短暫。在揚眉瞬目之間,機鋒已過,與你相隔千山萬壑。三、四句通過“奔流度刃”的比喻說明禪機來得不可捉摸、不可理喻,來得很微妙,若有半點的猶疑,就會與它失之交臂,領略不到禪宗的本旨。詩中三個比喻“疾焰過風”“揚眉瞬目”“奔流度刃”,運用得形象生動、恰到好處,把禪機玄妙、迅疾、不可捉摸的特點表現得很準確、很充分。

處處逢歸路

本如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

【譯文】

處處都可以遇到歸路,頭頭都能夠到達故鄉。

本來就是身邊現成事,何必要去知解思量。

【賞析】

此首開悟詩,《五燈會元》卷六記其經過:“神照本如法師嚐以經王請益四明尊者,者震聲曰:汝名本如,師即領悟。”而作此偈。從上可知,本如法師之開悟是聞聲而悟。四明尊者猛呼其,而豁然開悟,推其意,當是從“本如”此名而得悟,所謂本如,即本來如是之意,亦即是說開悟之事是現成本如之事。既然悟到要領悟佛性可從現成事求之,即從日常身邊事求之,那麼要達到開悟就可以通達。所以,“處處逢歸路,頭頭是故鄉”,而無須靠思量知解。

蠅子透窗偈

守端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般。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譯文】

為了要尋找光明來來回回往窗紙上鑽,那透不過的地方不知碰撞了有多少次。

這一次忽然撞著了飛來時那條路,才開始知道一生來總被眼睛所欺瞞。

【賞析】

此詩以蠅子透窗說明修禪之道。蠅子為愛尋光被窗紙透亮的假象所騙,猛鑽窗紙,但卻總透不過。這亦是以鑽窗紙喻鑽故紙堆,即把鑽故紙堆即讀經書作為尋找佛道之法,即把鑽故紙堆像蠅子一樣當作尋光之道,但結果也總是透不過。這就明確說明了以讀經書鑽故紙堆為尋道之法是不正確的。後寫蠅子忽又撞上飛來時之路,才認識到鑽窗紙是受眼睛的錯覺所騙,這即是指出以往憑錯覺向外求覓是盲目的,而自己來時從大路飛進才是正道,這來時之路也即是指向寬廣的自性大海去求佛道才是正道。

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林逋

底處憑闌思渺然①?孤山塔後閣西偏。

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著枰葑上田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