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這是一首對於真如佛性進行體認的詩。一、二句,作者把佛性比作燈籠,人人自身都有這隻燈籠,區別就在於點著與沒有點著,也就是“悟”與“迷”的不同。如果不悟,自身的佛性猶如被世俗的塵埃所掩,如同燈籠沒有點著一樣,一團黑暗;一旦悟禪,世界萬物虛空靜寂,其本質皆是“空”的,沒有多大差別,這就像燈籠點火一般,內外通紅,十分明亮,照見萬物。佛性是無物可以比擬的,唐代僧人寒山曾寫過《吾心似秋月》一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此詩三、四句與寒山《吾心似秋月》一詩後二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此詩是正話反說,意思是:假設有物可以與佛性相比的話,那就等到明早太陽出山、燈籠熄滅以後,此時,燈籠熄滅便代表著由“悟”而“迷”,佛性就會被世俗塵埃再次遮蓋。此詩用燈籠比喻佛性,新穎獨特。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像那半畝方塘展開一麵明鏡,天光雲影多姿多彩在鏡中徘徊。
請問為什麼會清到這般地步?隻因為有源頭活水汩汩湧來。
【賞析】
此詩以半畝方塘明鏡比喻書本,在這個明鏡裏疊現著多姿多彩的雲影天光,則是喻書中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下聯以問答說理,問明鏡為什麼會如此清晰?這是比喻讀書為什麼會明識道理?回答是因為有“源頭活水”。“源頭活水”,則喻讀書人能夠不死讀書,能獨力思考,這樣活讀,如活水不斷湧來,池水才清澈。朱熹用此巧喻比書本學習,實亦是運用禪理之顯例。因以方塘明鏡喻人之心田和修禪,亦同此理。人的心田要能明示萬物,也須要清空才可,隻有空諸所有清虛無塵,才能“空故納萬境”,但要能修得“空諸所有”達到清澈,則須要以“無住為本”(六祖慧能《壇經》),所謂“無住”,亦就是要“活”,“無一切法上無住”,即要念念不住,念念相續,不黏澀於任何外物,不為外物所縛,不黏澀僵死,這才可以空諸所有,才可明心。所謂“活水”,正即是“無住”之意。朱熹深受禪學影響,因而化用禪理而寫出這樣富於禪趣之詩,是很自然的。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①,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麵②,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①勝日:指風光明媚的日子。泗水:在山東省東部,源出山東泗水縣東蒙山南麓,流經孔子家鄉曲阜,因四源開發,故名“泗水”。
②等閑:隨便、任意,亦有處外之意。
【譯文】
在風光明媚的日子尋芳在泗水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一新。
等閑之間從這裏識得了東風的麵目,眼下的萬紫千紅處處皆春。
【賞析】
此詩一般都視為遊春踏青之作,並一直以其寫景的鮮活動人而著稱。但據考泗水遠離作者居地,則所謂踏青並非實遊,所謂“尋芳”則實為比喻,“尋芳”與某尼悟道所說“尋春”意同,都是指求道。因此此詩並非單純寫景詩,而是悟道詩。此詩首聯描寫泗水之濱一片美好風光,這即是所“尋芳”地之“芳”,亦即是道的顯現,這無邊光景也即是後聯的“萬紫千紅”,都指顯現道的色界。而萬紫千紅的百花帶來的新風光,則主要是由東風吹開。從萬紫千紅應該體悟到東風的偉大創造力,此即是“識得東風麵”之意。這裏的“東風”也即是喻變現萬象的道。喻真如佛性。而萬紫千紅總是春,亦即佛性、道無所不在之意。
秋桂
海燈法師
欲求性海淨無塵,踏遍千峰幸有新。
昨夜桂花香撲鼻,今朝悟徹本來人。
【譯文】
為求得自心性海潔淨無塵,踏遍了千峰萬嶺仍喜還有新境。
昨夜裏桂花盛開香氣撲鼻,今朝我突然徹悟了本來的自性。
【賞析】
此詩亦是開悟詩。即由秋日桂花香得悟,與某尼悟道詩旨趣相同。作者為求得自性,也踏遍了千峰而最後由桂花香得悟,這種“悟”也是悟到人的修行得悟要從自心去求,要出於自然。桂花香出於桂花自身,到開花季節就自然開花放香,人的開悟亦與桂花自放香一樣。此即是悟徹本來人之意。
尋隱者不遇
賈島
鬆下問童子①,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注釋】
①童子:梵語中稱8歲以上未冠者為童子(音譯為:究摩羅)。佛教中將希求出家而寄侍於比丘之所者稱童子。又佛經中亦有將菩薩稱為童子者。
【譯文】
鬆下詢問童子,說師已采藥去。
也隻在此山中,雲深卻不知處。
【賞析】
一首小詩,寫出了隱者的風範、禪者的風度、作者的解悟,讀來自然流轉、空靈飛動。詩歌寫的是一個生活細節:山中尋隱者時與小童的問答。未見隱者,自不寫隱者本人,甚而不寫其居處、不寫其環境,實際上連行蹤亦未寫出。順著小童的回答,我們放眼望去,青山滿目,白雲繚繞,每一處都像是有師的蹤跡,而每一處又沒有師的身影。就在這是與不是之間,師與青山、與白雲仿佛已化作了一體、打成了一片。盡管你沒見著他,但卻不能說無;盡管你已知道了他,但你卻又捉摸不到。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就是這可知可感而不可湊泊的境界。
酬秦係山人題贈
皎然
雲林山空鳥未歸,鬆吹時飄雨浴衣。
石語花愁徒自詫,吾心見境盡為非。
【譯文】
空空雲天空空山林,宿鳥尚未回歸,風起鬆濤,不時飄飛細雨淋濕衣衫。
說什麼石語花愁,不過是自作驚詫。
我心中所見的境界,完完全全是別一種景觀。
【賞析】
此詩表現一個禪僧對空寂境界的感受。空空雲天空空山林還加上鬆濤細雨,何等空閑寂寥,對這樣的境界,人們常說是石語花愁,但作者認為這樣去看上述境界隻是自作驚詫,而在作者看來完全不是什麼石語花愁之境界,而是別一種境界,是作者理想的幽靜安閑的修道境界。
題靈一上人院新泉
嚴維
山下新泉出,泠泠北去源①。
落地才有響,噴石未成痕。
獨映孤鬆色,殊分眾鳥喧。
唯當清夜月,觀此啟禪門②。
【注釋】
①泠泠:清涼貌。
②禪門:禪定之法門,即心定於一而除妄念之法也。
【譯文】
山腳下湧出一泓新泉,向北而去孤寂清冷。
落進水池才聽到水響,濺上岸石卻不見水痕。
它倒映孤鬆渾然一色,潺潺流水迥異鳥鳴。在那清朗澄明的月夜,靜靜地觀察開啟禪門。
【賞析】
寫山泉,亦寫靈一上人清冷孤寂之風;寫觀山泉,亦是寫開啟禪門。新泉一從山下湧出,便冷冷清清地向北流去,顯示它清白的本性,不入流俗的高潔。它幽靜,“落地才有響”;它空靈,“噴石未成痕”。隻有孤鬆的青翠才可與之相輝映,它潺潺的清音與眾鳥的喧鬧迥然有別。作者以誇張的手法寫清泉的特征,以象征他的塵外之交靈一上人清淨的人格。在清朗的夜月下,麵對這一脈清澈的新泉及如同清泉一般清高的上人,作者若有所悟。
精舍遇雨
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