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本為歎和尚逝去,卻反為悲自己有身;禪房因和尚逝去而寂寞,卻因後人到來而染塵。孰更不幸?詩一開篇便有不同尋常的思維。和尚朝夕往來之處已長滿秋草,歲月流逝如斯,自身又得幾日悲呢?還是稍作寬解吧。且聽“風竹自吟遙入磬”,和尚雖已離去,他的精神似乎長留風竹間,如今他們的吟誦也與磬聲相應。且看“雨花隨淚共沾巾”,莫非冥冥之中真有別一種世界與我心相通?這一聯的詩意與作者《題靈祜上人法華院木蘭詩》之句“色空榮落處,香醉往來人”意有相近之處。眼前數卷殘經仍在窗下,而詢問經義之事,隻在回憶之中了。哭禪師不比哭友人,既有悲而更須悟。既已悟又何須哭?然師恩深重不由人不哭。金聖歎在評此詩時曰:“必如此,方是哭溈山大師詩。不然,豈不被某甲水牯牛痛棒打殺哉。”

生活詩詠懷詩

史宗

有欲苦不足,無俗亦無憂。

未若清虛者,帶索披玄裘①。

浮遊一世間,泛若不輕舟②。

方當畢塵慮,棲誌老山丘。

【注釋】

①玄裘:僧衣。

②不輕舟:意為漂浮不定的船,用以比喻順任自然或漂泊不定。

【譯文】

有欲求就會因不滿足而苦惱,沒有什麼所求也就會無愁無憂。

真不如那清虛無為的山僧,腰係草索身披玄色衣裘。

飄飄悠悠雲遊在大千世界,任意泛行就像沒有係住的舟。

要將心中萬種塵慮都去盡,一生的誌趣就是棲隱在山丘。

【賞析】

此詩抒寫僧人的情懷,是頗具代表性的。即相當鮮明地表現了僧人的誌趣。首聯所謂“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正是著名的達摩大師的名言“有求皆苦,無求乃樂”的化用,是僧人的人生觀的重要方麵。後三聯則是寫僧人清虛自守、騰騰任運、萬慮俱忘、悠然自適的修道生涯,這即是僧人修行生活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和情趣,為後世僧人所樂道。

山僧蘭若

顧況

絕頂茅庵老此生,寒雲孤木伴經行。

世人哪得知幽徑,遙向青峰禮磬聲①。

【注釋】

①磬:原為中土樂器,以石為本,亦有用金屬者。佛教傳入中國,有將“犍稚”譯作“磬”者。“犍稚”乃打擊而作聲之物。以木、石、金屬為之均可稱“犍稚”。以“鍾”、“磬”譯“犍稚”,將鍾、磬用於佛事,則鍾磬便帶上了濃鬱的佛家色彩。

【譯文】

絕頂茅庵終老此生,寒雲孤木陪伴修行。

世人哪知來此幽徑,遙向青峰致禮磬聲。

【賞析】

選擇了山峰最高處,棲身於茅庵,往來於寒雲孤木之間,並打算就於其間老此終生,這樣的一位山僧,他一定曆盡了人間的悲歡,參透了世間的苦樂。他拋卻了塵世中功名利祿的誘惑、親情友誼的羈絆,他究竟悟得了怎樣的人生真諦?他究竟是如何樹立這種決斷之心的?以寒雲孤木為伴,他是否會有寂寥?這一切的一切,山下世間之人又如何知曉?不僅他的內心無法探知,就連通往他居處的小道亦罕有人知。但山僧的行為舉止中卻自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崇高,含有一種引人深思的玄奧。在這種力量的感召下,即使對山僧的生活與心境領會不深的人,也會在鍾磬聲傳來時,遙向山僧所處的青峰致禮。

登石門最高頂①

謝靈運

晨策尋絕壁②,夕息在山棲。

疏峰抗高館③,對嶺臨回溪。

長林羅戶庭,積石擁基階。

連岩覺路塞,密竹使徑迷。

來人忘新術④,去子惑故蹊⑤。

活活夕流駛,嗷嗷夜猿啼⑥。

沉冥豈別理⑦,守道自不攜⑧。

心契九秋幹⑨,目玩三春荑。⑩

居常以待終瑏瑡,處順故安排瑏瑢。

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瑏瑣。

【注釋】

①石門:山名,在今嵊縣罅山(南山)的南麵。

②策:拄杖而行。絕壁,指石門。

③抗:有遙遙相對,如舉禮互揖之義。

④術:小路。

⑤蹊:小路。去子:去的人。

⑥嗷嗷:猿鳴聲。

⑦沉冥:玄默無欲之義。

⑧不攜:不二。⑨幹:指禁得起霜雪侵淩的鬆柏。

⑩荑:草木的初生嫩葉。

瑏瑡居常以待終:本《新序》:“榮啟期曰:‘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居常待終何憂哉。’”

瑏瑢安排:謂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程序。

瑏瑣青雲梯:喻乘雲升天之路,指隱居白雲深處。

【譯文】

早晨拄杖攀登陡峭如壁的懸崖,晚上休憩在山頂上的佛寺裏。

高高的院庭與遠峰遙遙相對,山崖的腳下是彎彎曲曲的小溪。

長長的樹林排列在門前庭外,院基和門階旁邊縱橫排著亂石。

重重疊疊的峰岩堵塞著山路,密密匝匝的叢竹使路徑迷離。

來山裏的人忘記了新路,去山外的人迷惑了故蹊。

晚間的流水潺潺奔流遠去,山林的猿猴嗷嗷地夜啼。

靜默無欲豈有另外的道理,固守佛道就應該虔誠專一。

一顆心與那淩霜鬆柏相合,放眼觀望陽春三月的嫩荑。

安閑過日常生活直到終老,順應自然以達到人天合一。

隻可惜沒有誌趣相同的友人,和我一起同登白雲深處隱逸。

【賞析】

此詩可說是寫山寺聖境和修道靜境的最早詩篇。寫石門山寺在謝靈運詩中有多篇。此篇著意於寫山寺的幽深寂靜和潔淨。首二句點題,指出山頂有精舍可住宿。次五聯即寫山寺的幽深靜寂。寺院遙對遠峰,下臨回溪。長林逶迤庭前,亂石橫布館基。峰岩重疊,竹木叢密,使人莫辨來路去徑。再加上山猿鳴啼。山寺幽深閑寂超脫塵外之境界即得到有力表現。這正是修行養性的佳境。後四聯即寫作者閑靜專一的修行境界。玄默無欲,心與自然合一,安時處順以待終老。這正是佛家清虛自守的境界,但早期的佛家思想和老莊思想常有交叉之處,此詩也融合了老莊思想。然謝靈運的思想主要還是崇佛。因此,此篇主要是表現佛家的修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