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為幽棲修道的名詩。因此詩動人地表現了在幽靜山林悠遊自適安閑寧靜的修禪境界。首聯表現幽居地的深幽清雅。頷聯為名聯,以望雲看月寫寧靜閑逸的修道生活。頸聯寫幽居地的超脫塵外和心田的忘掉名利空諸所有。結聯以千年遼鶴自況。表示自己將最終離開城市回歸自然。是寫返璞歸真,以徹見自性。
幽居即事
宇昭
埽苔人跡外①,漸老喜深藏。
路僻閑行遠,春晴晝睡長。
餘花留暮蝶,幽草戀殘陽。
盡日空林下,孤禪念石霜②。
【注釋】
①埽苔:埽,通“掃”。苔,苔蘚,春夏之際,多生長於溫暖、潮濕、陰暗的石塊、土阪之間。②孤禪念石霜:孤禪,作者宇昭自稱。石霜,唐代高僧,名慶諸,住澤洲石霜山。
【譯文】
在人跡稀少的地方清掃苔蘚,年紀漸長,喜歡獨居深藏。
道路偏僻閑行到很遠的地方,春日天晴日暖,午睡很長。
殘留的花朵吸引著傍晚的蝴蝶,幽僻處野草眷戀著夕陽。
整日裏住在空曠寂寥的林間,獨自念禪思念那石霜和尚。
【賞析】
作者根據自己周圍的景物來描寫幽居生活。因為靜心修禪的需要,再加上年紀漸長,喜歡獨居深藏,所以詩人避開喧鬧的塵世,住在一個人跡稀少的地方,悠閑地清除石上、土阪間的苔蘚,沿著偏僻的小道獨自漫步,一直走到很遠的地方。春暖花開時,睡一個長長的午覺。詩中前四句用“埽苔”“閑行”“晝睡”等字眼突出地再現了作者幽居時逍遙自在、怡然自得、無拘無束的生活圖景。五、六句“餘花留暮蝶,幽草戀殘陽”,描寫四周寂靜的景觀:黃昏將至、夕陽西下的時候,隻見殘存的花朵惹來一群蝴蝶,野草幽幽,眷戀著夕陽。“暮蝶”“殘陽”在某種程度上是“漸老”的詩人的自我寫照。反映了詩人與周圍環境的諧和與統一。“盡日空林下”,即是說,對這種寂靜、空曠的林間生活,作者為什麼沒有產生厭倦的心理呢?原來他的心中有著精神寄托,那就是對於禪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孤禪念石霜”一句正是這種求禪精神的具體表現:忍耐得寂寞與孤獨,並向前輩高僧看齊。
寒夜同襲美訪北禪院寂上人
陸龜蒙
月樓風殿靜沉沉,披拂霜華訪道林①。
鳥在寒枝棲影動,人依古堞坐禪深②。
明時尚阻青雲步,半夜遙追白雪吟。
自是海邊鷗伴侶,不勞金偈更降心。
【注釋】
①道林:即指禪家叢林。
②堞:城上的矮牆,亦稱女牆。
【譯文】
月色在樓,風聲滿殿,禪院靜寂深沉,披拂一身霜花尋訪這禪家叢林。
宿鳥棲在寒枝上,身影瑟瑟抖動,衲子靜坐在古牆下進入深深的禪境。
這樣清明的月夜,欲登青雲的步子尚受阻礙,子夜三更還遙遙地追懷白雪吟。
自此以後,將日日在海邊與鷗鳥相伴,不須勞煩上人用金偈來降伏汙濁凡心。
【賞析】
此詩寫造訪山寺,表現山寺幽靜修禪境界亦甚動人。金聖歎對此詩解釋甚明,茲抄錄後:“月樓者,月色在樓;風殿者,風聲滿殿,隻四字,便已雙寫二子之更不能不訪,與上人之交更不圖有訪,真是寒夜一段勝情逸事,忽然對景銜口,不覺直吐出來,乃更不勞筆墨點綴者也。三四平寫鳥動人定,妙妙,固是寒夜月下風中自然現景,然而真正坐禪密門,乃更不出於此,必有如此境界,方不虛訪人,必有如此境界,方不虛人訪矣。五六即上人金偈所欲相降之心也,因特自明:如此明時,青雲如葉,時將半夜,白雲猶尋,然則其心泊然,初無所住,因無所住,而生現心,此為與金偈相應不相應?而猶煩老和尚氣噓噓地耶。”(《金聖歎選批唐詩》)金氏此解已明其意蘊,故不再作贅說。
放猿
許渾
殷勤解金鎖,別夜雨淒淒。
山淺憶巫峽,水寒思建溪。
遠尋紅樹宿,深入白雲啼。
好覓來時路,煙蘿莫共迷。
【譯文】
殷勤地解開金鎖,離別之夜霧雨淒淒。
山不高常思念巫峽,水寒涼總回想建溪。
尋覓那最幽僻的紅楓林投宿,置身在白雲深處鳴啼。
你最好能找到來時的老路,莫被煙靄薛蘿弄得得眼花心迷。
【賞析】
此詩為極富禪理的詠物詩。明寫放猿,實喻解除被束縛的自性真心。猿之被束於牢籠,即是喻自性被桎梏於塵垢妄緣中。因而解開金鎖放猿歸山,即是指解除塵網,自性返本歸真。詩的首聯寫放。二三聯寫猿對故地之思和急欲返歸之情。“遠尋紅樹宿,深入白雲啼”一聯突出猿之本土的幽靜深邃,遠離塵囂,正是暗喻自性的返本歸真亦是遠離喧囂回歸到閑寂之境。結聯“覓來時路”之喻是指明返本歸真的開悟,非從外得、要靠自悟,自認歸路,自去迷妄。許渾熱心嗜禪,詩集中多有禪理禪趣詩。因此,說此詩寫放猿為悟禪,絕非牽強穿鑿。
山居
貫休
翠竇煙岩畫不成,桂華瀑沫雜芳馨。
撥霞掃雪和雲母①,掘石移鬆得茯苓②。
好鳥傍花窺玉磐,嫩苔和水沒金瓶。
縱他人說縱他笑,地覆天翻也隻寧。
【注釋】
①雲母:雲母石。
②茯苓:菌類植物,供食用,並可入藥。《史紀·龜策列傳》:“茯靈(苓者),千歲鬆脂也,食之不死。”
【譯文】
鋪嵐疊翠的山岩難以描畫,桂花飄香夾入那瀑布沫中。
撥開雲霞掃去積雪嶄露雲母,掘起土石移動鬆樹尋得茯苓。
好鳥在花叢旁窺看玉磬,嫩苔隨水沒進陶金水瓶。
任他人去說任他人去笑,地覆天翻我心也安寧。
【賞析】
此詩為作者山居組詩中一篇。作者以濃筆豔彩描寫山寺的如畫風光和幽靜境界,表現作者安閑寧靜的心境。寫景寫情很注意突出特色。如首聯以畫不成形容山寺的煙嵐縹緲,又以桂花瀑泉突出山寺的清雅。頷聯寫山居生活的超凡脫俗,撥霞掃雪、掘石移鬆等行事均異於凡塵。頸聯寫鳥窺玉磬、苔入水瓶,則是突出寫山寺的幽靜。結聯則以誇張語句突出安閑寧靜的心境。
題龍興寺老柏院
張在
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日幾回。
惟有君家老柏樹①,春風來似不曾來。
【注釋】
①柏樹:也稱“垂柏”,常綠喬木,葉小,鱗形,生長頗快。
【譯文】
南鄰北舍的牡丹花都已紛紛開放,少年人去看花一天來回要跑幾趟。
隻有寺院中那棵老柏樹絲毫沒變,春風來到此地就像沒有來過一樣。
【賞析】
這首詩描寫龍興寺老柏院的春天景觀。春天來到,萬象更新,百花齊放,充滿一派生機盎然、繁花錦簇的景象。南鄰北舍家家種的牡丹花都已經迎春開放,惹得少年人一天幾次去看牡丹。這就是此詩一、二兩句的意思。三、四句是說,雖然在春光沐浴下,但寺院依舊,老柏樹還是原樣子,春風似乎在它身上並沒有留下一點痕跡。綜觀全詩,詩人采用了對比的筆法,“牡丹”與“老柏樹”對比,“年少”與住在寺院中的僧人對比。牡丹花開得很豔,少年人愛戀花色,心性浮躁,為看花一天跑幾個來回。這些都是喧鬧的塵世的象征。相比之下,寺院中靜悄悄的,僧人一心修禪,不為春光所動。這樣,一、二兩句與三、四句之間,一動一靜,動靜結合,鬧中有靜。作者通過這些對比,不僅表現了寺院的靜寂,而且鮮明地反映出修行僧人不為外界的喧鬧、繁華所動,靜心息欲,達到了禪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