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讚頌一位遊方僧人的高風。首聯讚頌此僧人精通內外學又善詩詞。首聯與頸聯寫僧人遊方路上的情景:四時變幻的煙景,一路閑靜的風姿景色,留在乾淨室,祝告水度空山,表現了遊方生活的悠遊自適。結聯以浮雲象征遊方僧人,進一步表現遊方生涯的悠遊自得。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①。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注釋】
①芙蓉花:指辛夷花,因芙蓉花與辛夷花色相似而稱。辛夷有木本草本兩
種,此處指木本辛夷樹。紅萼:紅色的花蕾。
【譯文】
深深的山穀,高高的樹巔,開著美麗的辛夷花。
即使無人來欣賞,也無人為她嗟歎,她依然爛漫地開,瀟瀟灑灑地落。
【賞析】
“空虛花聚散,煩惱樹稀稠。”(王維詩句)一樹開在人跡罕至的深澗裏的山花,被詩人偶然瞥見,引起了他多少感觸。這是一片鮮豔的花,即使無人看見,她也在高高的樹巔爛漫地開放,自由自在地走過自己生命的曆程。這是一片出世的花,在靜寂無入的深澗,花開無人為之欣喜,花落無人為之惆悵,她無須旁人喝彩與流淚,開時即開,落時即落,任運隨緣。這終究又是歸於寂滅的花,她枝頭的鮮豔轉瞬即逝。樹木從泥土中長出,樹巔上開出鮮花,而鮮花轉眼又歸入了泥土。人們隻道花開又花落,世界動不止,而在佛家眼中,它畢竟成空。花開花落隻在瞬間,她的本性常寂。此一樹山花,亦昭示著大道。後世禪宗有“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此之謂歟?
宿西嶽白石院
無可
白石上嵌空,寒雲西複東。
瀑流懸住處,雛鶴失禪中。
嶽壁鬆多古,壇基雪不通。
未能親近去,擁褐愧相同。
【譯文】
靜靜的白石,鑲嵌於茫茫高空,
一片片寒雲,東飄到西,西飄到東。
飛瀉的瀑流,高懸在寺院的上方,
初生的乳鶴,消失在禪林之中。
山嶽峭壁的蒼鬆,一株株古樸崢嶸,
寺壇的台基,全被皚皚白雪包裹。
我雖然也一樣,身擁粗褐出家修行,
卻未能身居此聖地,心裏真是又慚愧又羨慕。
【賞析】
這是一首優美而單純的山水詩。是作者遊宿西嶽白石院時對西嶽華山勝景的描繪。全詩從不同視點,選取具有特色的景觀,描繪西嶽華山的奇姿異彩。首聯是仰視,以靜的白石和飄動的寒雲突出山的峻高幽杳;二聯還視,以瀉瀑與飛鶴表現山的靈動和深邃;三聯寫近景,俯察峭壁古鬆和寺壇台基,狀山寺的古樸肅穆。末聯抒寫欣羨之情,“愧”字正見出作者的傾心。
題江寺禪和
杜荀鶴
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①。
懶求施主修真像②,翻說經文是妄言。
出浦釣船驚宿雁,伐岩樵斧進寒猿。
行人莫問師宗旨,眼不浮華耳不喧。
【注釋】
①壞衣:破衣。芒履:草鞋。茅軒:茅草屋。
②施主:行布施之主人也。施即是以福利予他人。施有三種:財施、無畏施、法施。以施與財物為本義。真像:真身之圖像。
【譯文】
江寺禪僧似在禪悟,破衣草鞋住茅草屋。
不求施主修複佛像,反說經文全是謬語。
駕船釣魚宿雁驚飛,攀岩砍柴寒猿驅出。
行人莫問禪師宗旨,耳聰目明人不糊塗。
【賞析】
杜荀鶴所處的時期,大唐帝國已步入了垂暮之年。而中國佛教經曆了唐武宗會昌毀佛後,許多宗派也已式微。在這樣的一個大的曆史背景下,杜荀鶴的這首詩籠罩著濃鬱的破敗沒落情緒。稍使人振作的是晚唐禪的精神。原先住在江寺裏的僧人現在卻破衣草鞋住進了茅草屋,這是“會昌法難”後一部分僧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但作者更願意將這理解為禪僧開悟後對生活的主觀選擇。佛像既已凋敝,也就不再請人修複,馬祖道一的弟子丹霞天然甚至有燒毀佛像的舉動。經卷既已殘破,也就不要再去持誦。禪宗原本標舉不立文字,慧能以不識字之人而得法,亦主張直指人心,不假文字,但慧能卻反對謗經。南宗禪發展到晚唐,嗬佛罵祖、毀像破經。德山宣鑒曾說: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亦有僧言經文全是魔說。這種破除形式的思潮正適應了晚唐的形式,使得禪宗在晚唐分宗立派發展起來。破除了經卷圖像等形式後,一部分禪僧走向了自然。這位江寺禪僧也混跡於漁樵之中。那麼,他與漁樵有什麼區別呢?作為一個禪僧,他奉什麼宗旨能說明他仍是一位僧徒呢?對於這個問題,他不會直接回答,他隻是揚眉瞬目。而揚眉瞬目間,他向行人顯示了禪的作用。石頭希遷曾問大顛寶通禪師:“如何是禪?”後者答:“揚眉瞬目。”
乞食僧
貫休
擎缽貌清羸,天寒出寺遲①。
朱門當大路,風雪立多時。
似月心常淨,如麻事不知。
行人莫輕誚②,古佛盡如斯。
【注釋】
①清羸:清瘦衰弱。出寺遲:佛教戒規有過日中不食,因此出門乞討應在午前。但因天寒一般人家均會晚起,因而乞食僧亦晚出。
②誚:責備。【
譯文】
飯缽高舉麵容清瘦,寒天遲出沿門討乞。
紅漆大門豎立路旁,風雪當中久久站立。
心如明月一樣清淨,世事如麻全不在意。
行人莫要妄加指責,古佛形貌都恰似你。
【賞析】
印度佛教中,乞食不僅是僧眾的一種生存方式,亦是一種自利利他的修道與布道的方式。從修身而言,乞食者可於乞食過程中,破除一切有礙於道的情緒。從傳道而言,《十住論》雲乞食有十利,其二使施食於我者住於三寶,其三使施食於我者生悲心,這都是對施食者的利益。正是因為乞食有種種利益,所以,《金剛經》的開篇才鄭重其事地寫了如來佛的乞食:“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首詩便描寫了一位乞食僧,詩歌將乞食寫在寒天並且發生在一個豪家門前,更突出了乞食的要義。乞食有種種規定,知足知量不耽嗜,因此,詩中這位乞食僧麵容清瘦。他將乞食作為了布道,因而天寒亦持缽出寺。乞食有規定,要次第乞,以生眾生平等之心;要不知疲倦。這位乞食僧正是如此,他站在路旁一位豪家的紅漆大門前,大門一直緊閉著,而他亦在風雪中久立。這樣的乞食哪裏是為了他自身的饑飽,分明是自身的修道及向他人布道呀。所以作者稱道他心如明月,希望世人明白他的心境。不知他麵前的那扇大門最後是否開啟,也不知路人是否會像作者一樣理解他。此詩使千百年後的讀者對這位勇猛精進的乞食僧升起崇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