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養生的內涵與實踐
中醫的房事養生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的核心內容是陰陽平衡,陰平陽秘。而男女的性事在古人看來是完成陰陽交合,實現陰陽平衡的重要環節。曆代中醫養生專家總是把食療、導引、房中術作為主要的養生方法加以推崇。中國古代房中術一再強調,夫婦之道乃是天地陰陽之道的精巧複製。即《黃帝內經》所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一般認為“服食”、“調息”、“導引”和“房中”即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養生學的內容和養生的方法與手段。“房中”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但“服食”、“調息”和“導引”也經常用作增強性功能和增補房事後身體的虛弱的治療和養生鍛煉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房中術在古代醫家的長期實踐中,雖然形成獨特的理論體係及推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畢竟其產生和發展都是科學比較落後的農耕時代,自然也有一些糟粕。其中主要有把精子混同於“精氣”,認為“一滴精,十滴血”過於強調精子對於男子的重要性,保精成為養生中的重要內容。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精子也不外乎水和蛋白質構成,遺精和射精均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不會影響人體的健康這一主流觀點大相徑庭。而那種為了保精而采取的極端“忍精不泄”的方法未必對人體有利反而有害。此外,房事養生主要以男性為主,相對忽視女性在性生活中的地位。很多房中術所謂“采陰補陽”本身就以男子為尊,忽視了女性的權利。從社會學上分析因為中國古代處於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觀念使然,但從學術上看,古人觀察到男性在房事射精後所表現出的疲憊感和不應期,認為是精液喪失所致的虛弱。另外還發現如果多次行房射精的話,則疲憊感會越來越強,不應期會越來越長,也就是人更“虛弱”,因而認為男性的陽精數量有限,故需要補養。同時古人也觀察到,女性在一次完美的房事後,伴隨著陰精分泌的是興奮、熱情和主動,並且不少女性具有連續行房均能引起性興奮的能力,因而認為房事中女性陰精的分泌反而能增進女性的健康,並認為女性的陰精分泌取之不竭,故曆來對女性養生不重視。
男性房事養生的方法,可以用“開源節流”來形容。開源指男性在房事中流失精液後,用食物和藥物進行補養,以便體內產生新的精液。早期房中術以食補為主,主要是食用禽獸、蛋、肉、奶等高蛋白飲食,後期隨著醫藥的進步,則以藥補為主,因中醫理論認為腎主生殖,故所用多為補腎類藥物,這種進補的認知和習慣,構成了中華補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在具體應用時,有時與壯陽(增強性功能),以及治療諸如陽痿、精液少等性疾患難以區別。節流則因其直接涉及性行為技巧,以及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幹預而顯得十分神秘。“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這是指快樂而有節製的性生活可以使人心氣平和、健康長壽。這種節製一指房事次數的節製,可以通過“製外樂以禁內情”,提倡參加各種室外活動以使人免於沉溺在房事中;一指房事時射精次數的節製,通過房中術指導以避免在房事中射精,或“數交一泄”,以保持精氣的盈滿,這種行為被稱為“玉閉”。至於如何解決房事中男性因不射精的快感問題,房中術認為:“若乃動不泄(指行房時但動而不射精),氣力有餘,身體能便,耳目聰明,雖自抑靜,意愛更重,恒若不足,何以不樂耶?”(《彭祖經》)。在年齡方麵,強調40歲左右為男性身體狀況的分水嶺,因40歲以後人的精氣開始衰退,故尤需注意養生。雖然中國古代性醫學沒有如對男性那樣刻意講求女性的房事養生,但同樣認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千金要方》)。因為“天地之間,動須陰陽,陽得陰而化,陰得陽而通”(《玄女經》)。隻有經常有和諧房事生活的女性,才能“以陽養陰,百病消除,顏色澤悅,肌好,延年不老,常如兒童”(《玉房秘訣》)。所以,十分在意女性在房事中的性快感激發,古人通過對經曆性快感高潮後女性反應的觀察,認為如此才能對女性的健康有利。同樣,房事中隻有能激發快感的女性才能對男性養生有利。在男女交合符合陰陽天道的觀念指導下,通過房事技巧,達到“女快意,男盛不衰”(《素女經》)的境地,這對於男女雙方的心身健康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