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四)(1 / 2)

(三)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

一個人自我暗示的方向往往決定他(她)的命運和事業的方向。一個悲觀、消極的人遇事總是往壞處想;而一個樂觀、積極的人遇事則盡量往好處想。當年,當大革命進人低潮時,有些人看不到希望,悲觀消極,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有的甚至開小差,離開了革命隊伍;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們,卻抱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低潮時看到希望,最終使紅旗插遍全國。從大的方麵講,這也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從而產生了強大的、不可阻擋的力量。對於當代大學生而言,主要任務是學好本領、服務社會。這個目標較之血雨腥風的革命目標應該說小得多了,也更容易實現多了,而我們為什麼不能樂觀的、積極的對待我們的學業和事業呢?

另外還應看到,過分注意周圍環境,過分看重別人對你的評價,過分察言觀色,並不代表一個人的成熟。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有主見的人應該吸收、采納別人的正確意見,但不能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自己認為對的東西要敢於堅持,不要輕易隨聲附和。對他人的批評要看作是一種激勵,而不要看作是別人對你的否定。尤其對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像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玩笑話、一個偶然的事件則大可不必過於在意,可以聽之任之。要相信自己,用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世界,自然產生積極的效果。

(四)逐步培養成就感

要學會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培養成就感。你可能得不了一等獎學金,得個二等、三等也不錯;你的學習成績也許是中遊,但是你已經付出努力了,中遊也是對你很好的回報。就這樣在實踐中,慢慢培養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麵對這個複雜多變且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既不能苛求於人,也不能苛求於己,隻有喪失理智的人才會要求自己掌握這個世界上全部知識。真正有理智的人隻能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突破點,在這個突破點的基礎上再逐漸擴大戰果,逐步完成學業、增長才幹,為畢業後的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五)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心理是以詞語和圖象的形式產生作用的,即有一個心理圖象或者說是一種心理意象在指導著我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人喜歡自己,並為自己的自我意象而自豪時,就會感到自信;相反,當人不喜歡自己,就會處處掩蓋真實的自我,做起事來畏首畏尾。

目前,一種被稱為“60秒%PR法”的家庭生活遊戲,開始風行於美國,它的發明者是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的一名教授。PR是英語“自豪——Pride”的縮寫,“60秒PR法”的總體意思是:每天花60秒的時間,以演講的形式簡潔地描述自己的天賦和能力,以及自己應達到的成功目標。在美國的許多家庭裏,人們把“60秒PR法”的內容寫成文字,貼在盥洗室的鏡子上,每天洗完臉後,對著自己的目標反複吟誦。有的家庭甚至將“60秒PR法”的內容灌進錄音帶或錄相帶經常地聽或看,以期激發壯誌。說白了,這種“60秒PR法”,就是利用短短的時間進行自我讚美、自我鼓勵,喚醒自信和自尊,從而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的一種有效方法。那麼,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太不謙虛了呢?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有一種極其迂腐的觀點,那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談論和讚美自己的優點,總認為讚美自己的優點是不謙虛的表現。事實上,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麵確實有優點卻要否認它,這既是不誠實的表現,也是一種不符合人性的做法。這種觀念實際上在束縛著千千萬萬人潛能和才智的充分發揮。所以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的長處,經常進行自我讚美、自我鼓勵,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象,從而增強自信心,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

五、培養獨立性

很多大學生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適應或在事業上的不成功,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與他們獨立性不強有關。因此,在大學期間,如何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獨立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前邊有的章節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這裏我們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討。

所謂獨立性,是指個體應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和解決困難,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幫助或依賴於他人,個體對自己負有完全的、無可回避的責任。當我們走人大學時,就從一定意義上開始了獨立的生活,這就需要培養一種自我獨立的意識和能力。這種培養過程可能會很慢,但卻非常重要,直到大學畢業,走向社會,這一過程都在繼續著。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得好,不僅會減少心理衝突,而且能為我們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