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學生的就業教育(一)(2 / 3)

三是就業工作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學校聯係社會的紐帶,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導學生全麵發展,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現在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將來是否對社會有用,有人把大學生這種迷惘心理形象地稱之為:一年級是《呐喊》,二年級是《三味書屋》(吃、喝、玩),三年級是《傍徨》,四年級是《傷逝》。一方麵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另一方麵是社會對畢業生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現在有的用人單位開口就要博士、碩士,英語過四級還不夠,要過六級。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要通過就業導向,讓學生認識“讀書為什麼?在學校學什麼?”這兩個根本問題,形成就業帶動學習,學習促進就業的良性循環。畢業生就業是學校招生、教學工作的晴雨表。學校招生、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隻有那些真正麵向社會辦學,有廣泛適應性的專業畢業的學生才能夠有好的就業形勢。現在畢業生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有的專業就業情況較好,如木材加工、道橋、園林、家具、計算機等,但有的長線專業或麵過窄的專業,盡管畢業人數較少,學生還是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專業本無優劣之分,但在一定階段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上有強弱之別。我國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更多地具有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比較多的考慮學科的自身體係,課程設置很少與培養目標聯係起來。因此,一定要建立起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機製,自覺調整專業結構,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四是畢業生就業直接關係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高校畢業生是社會就業群體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知識層次高、活動能力強、影響力大,是關係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畢業生就業的極端重要性和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給畢業生以滿腔熱情的關懷,全麵審視我們的各項工作,決不能因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引發事端,影響改革的進程、影響發展的速度、影響穩定的大局。

三、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途徑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人類社會正在迎來生產力的又一次深刻變革。能否抓住曆史機遇,乘勢而上,關係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我們隻有抓住知識經濟發展的曆史機遇,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地位。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超常規的快速發展,2003年在校生為1600萬人,毛入學率為15%。我國高等學校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麵對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除了宏觀就業形勢的原因外,也與我們教育自身的一些因素有關。

第一,要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創新。過去在計劃經濟體製和高等教育總量不足的條件下,不存在畢業生就業問題,也不可能把就業率和就業的層次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的一個衡量標準,大家隻管培養,不管就業,或者說很少花精力做就業工作。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已經成為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隨著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出現局部的和結構性的供大於求,這就需要把就業工作擺上學校工作的重要地位。經濟體製的變革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客觀上決定了畢業生就業的狀況雖然不是衡量高校辦學的唯一標準,但卻是最為重要的標準之一。

在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才培養的結構問題,龍頭是就業,關鍵是要進行製度創新。《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製。”從培養質量和培養模式上看,過去我們強調的多是學科標準、教師主導、靜態評估,對實際能力重視不夠,使學生難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從學科結構上看,專業劃分、招生結構和教學組織長期沿用計劃經濟的辦法,缺乏適應性;從辦學思路上看,學校缺乏明確定位,重培養輕就業,重管理輕服務,重內部輕外部,學校管理機構行政化,難以適應經濟的變化。因此,隻有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第二,樹立新的辦學理念

對一個學校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學生。學校的聲譽歸根結蒂要靠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實力及就業、創業後做出的成績。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如果培養出來的都是就不了業的人,那高等學校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但不是畢業了就是人才。要成為人才,就要能就業、創業。高校必須把滿足社會需求作為發展的動力,滿足社會需求包括科研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但最基本的還是通過人才培養促進就業和提高就業水平。

以就業為導向,我們應該樹立的新的辦學理念是:一是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創新、人才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重大作用,科教興國已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大學應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教育應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教育必須堅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二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預示著人類的經濟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我們要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觀,改革課程體係、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三是高等教育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多種形式,打破了條塊分割、重複辦學的局麵,實行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政府為主的新體製框架,我們要不僅辦出專業特色,還要辦出地方特色,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四是高校招生和就業狀況有了改變,高校招生仍以計劃為主,但市場導向已發揮作用,畢業生就業已經實現了“市場導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我們要切實把教學質量作為學校辦學的生命線。五是知識和經濟的結合日益密切,知識的傳播、應用和創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的步伐。六是應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效運行機製,本科教育逐步實施“按類招生,分段教學,中期分流,按需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七是加強素質教育,注重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注重人文關懷,建設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通過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實際能力。八是堅持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辦學,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聯係起來,堅持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堅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艱苦創業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格,使畢業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並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獨有現象,而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必然產物。世界各國的高校,都麵臨著畢業生就業的問題。我們應以更加寬廣的眼界,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將其視作高等教育的一個必然環節。

第三,切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