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要清醒認識大學生就業工作麵臨的嚴峻形勢
一、畢業生就業麵臨的嚴峻形勢
從總體上講,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會越來越嚴峻。原因主要有三方麵:一是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有所減弱。這幾年來,由於各級政府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國有企業深化體製改革、減員增效,事業單位也在進行改革,國有單位這些傳統的就業領域對畢業生的需求不僅沒有明顯增加,而且還相對萎縮,新的就業渠道如非公有製單位,由於政策和措施不配套,也不可能大量吸納畢業生。二是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長,需要就業的畢業生規模還要進一步擴大。2004年有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2003年淨增近70萬,增幅達32%,加上過去幾年未能就業的一部分畢業生,仍在競爭就業崗位,2004年全國實際需要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有可能突破300萬人,畢業生就業工作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從全國的就業形勢來看,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局麵將會長期存在,城鎮登記失業率有可能進一步上升,下崗失業數量居高不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規模加大等,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可能加劇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壓力和難度。三是結構性就業不足,對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首先,不同學曆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存在很大差距。博士生就業率高,碩士生就業率比較高,本科生就業率還可以,專科生就業率偏低;名牌大學就業率高,一般大學就業率偏低。其次,畢業生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集中的趨勢相當明顯。過去,我們實行的是“統包統分”的分配製度,國家的需要就是畢業生的需要,邊遠地區、第三線建設、特殊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而現在實行的是“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指導,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自主性、自由度加大了,由於畢業生到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使得一些邊遠地區、特殊行業現有的或潛在的吸納畢業生的能力難以充分發揮,而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就業崗位又已經相對飽和,去年沿海8個省市的就業學生數就占了畢業生總數的57.6%。再次,由於部分畢業生仍抱著進大學讀書,要解決戶口和幹部身份,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最有保障的觀念,而隨著機構改革的全麵推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吸納畢業生的能力將有所減弱。最後,來自農村的學生、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調查結果顯示,來自農村的畢業生的就業率比來自城市的畢業生的就業率低10.09%,女性畢業生的就業率比男性畢業生的就業率低6.4%,這也是一種結構性就業不足的表現。
2003年畢業生就業工作雖然克服了“非典”帶來的不利影響,取得了比預想要好的成績,但我們對成績不能估計過高,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普遍存在的“有業不就”與“無業可就”並存現象暴露出工作中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還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改革的方麵,需要繼續加強的環節。主要表現在,有的同誌對於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畢業生跨省區、跨地市、甚至跨行業就業還存在很多限製措施;有的地方和單位對於於吸納畢業生就業態度不積極;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還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政府在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市場規範、市場監督方麵的主導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係還未完善;對畢業生的服務手段落後,傳統方法多,反應速度慢,就業指導工作知識化、專家化、規範化有待加強;創新教育教學,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當然,我們在清醒看到畢業生就業工作嚴峻性、複雜性、長期性的同時,也要充分看到做好工作的有利條件。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是可以緩解和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2003年GDP增長達9.1%,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恢複,2004年將會繼續快速增長,對擴大就業可以產生強有力的拉動;特別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加入WTO後,社會將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作為西南林學院來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雲南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這為林業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空間。與此同時,國家出台的各項畢業生就業政策將進一步發揮作用,學校內部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必將對促進畢業生就業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隨著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進一步完善,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全國統一市場的進一步形成,畢業生就業工作必將出現新的局麵。
二、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
麵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勞動等有關部門把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抓好。2003年5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溫家寶總理強調指出,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解決好了既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也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必須全力以赴地做好。2003年6月,國務院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黃菊副總理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強調了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這些為我們做好就業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
一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接關係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國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這對我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者素質偏低。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2002年為15%,而世界的平均水平為17.8%,發達國家為61.1%。我國2000年從業人口中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曆的僅占5%。我國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正在向縱深發展,各項事業急需大批人才。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不是多了,而是還遠遠不夠。必須堅定不移地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科學合理地配置好高校畢業生這一寶貴的人才資源,使之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曆史責任。
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擴大就業、促進就業、實現就業,是國家的長期戰略和政策,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滿足了人民群眾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願望,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但是,如果大學生在畢業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群眾的教育投資就得不到回報,其“望子成龍”的願望就無法實現,他們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那麼,人民群眾對擴招的感激之情就會變成對政府的埋怨之心,就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形象。能否最大限度地使畢業生充分就業,直接關係到擴招成果的鞏固和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評價。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