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穩。即求穩當保險。過去在國營企業工作,端的是“鐵飯碗”。時下建立市場經濟,調整產品結構,轉換企業機製,打破了“鐵飯碗”,職工們不能躺在國家身上“吃大鍋飯”了,麵臨著下崗、待崗的危機。為尋求出路,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紛紛湧向三資企業。他們認為三資企業待遇好、工資高,卻沒想到製度嚴、抓得緊,弄不好隨時會被“炒魷魚”,也不再保險了。於是,近年來人才擇業又出現新趨勢,往往選擇那些工作較好,收入穩定的單位,期盼端上“銀飯碗”、“金飯碗”。他們看中了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公司、進出口貿易公司,不少天之驕子還選中了日趨火爆的行業——國家公務員。尤其是那些“下了海嗆口水”的人才更想重新上岸,找個旱澇保收的單位吃安穩飯。
求全。把擇業想得十全十美,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那些剛出校門的高校學生進入人才市場與招聘者洽談往往開價過高,一開口就要2000元,否則拜拜。還有少數人才想到浦東一展身手,可又想一步到位,戶口、房子、票子想要全部解決,不然就不幹。即使一家三口進來了,戶口遷來了,住房暫時沒解決,還是一走了之。
隨著人才市場在我國迅速崛起,現已呈平衡發展趨勢。但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人才需求如今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單一型人才向複合型人才轉化,從操作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轉化,從內向型人才向外向型轉化。為了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不少人者已重新轉軌定位,概括起來就是充實自己,包裝自己,推銷自己。
充實自己,即用知識文化“充電”,豐富自己的頭腦。有個上海師範大學外語係畢業的高校學生,英語較好,口頭表達能力也強,但她不滿足已掌握的知識,還利用工作之餘學習日語,學習電腦、文秘、公關等,經過努力,她實現了一專多能,成為複合型人才。在幾次求職後,她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另外,有的高校學生在學校裏學的專業到社會上不太“吃香”,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就做了及時調整。有位高校學生在校學的是圖書管理專業,分到某單位後覺得不太熱門,便自學國際金融專業,準備讀完後再跳槽。像這種情況不僅在高校學生中存在,在中年人才中也不鮮見。他們認為自己所在單位效益不太好,或者工作不理想,便紛紛自學,為今後跳槽作準備。還有一些尚未畢業的學生,為了與人才市場接軌,主動到企業實習,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其工作能力。
除充實自己外,不少求職者還注重“包裝”自己。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許多進入市場的人才是很注意“包裝”自己的。男的大多西裝革履、衣冠楚楚,女的大多衣著時髦、光彩亮麗、引人注目,他們的外表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他們舉止文雅,談吐得體,在向招聘單位介紹自己的簡曆時清楚明白,重點突出,顯示出人才良好的修養和氣質。爾後,還鄭重向招聘單位交上自己的文憑、職稱、簡曆材料,供用人單位參考。切不可小看這些包裝,這是人才進入市場所必需的。
像推銷商品那樣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是求職者實現自己目標的重要手段。不言而喻,人才在推銷自己的過程中,也是增長才幹,提高自己,讓用人單位認識和了解自己的過程在人才市場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原來比較內向靦腆的小姐或不善言辭的先生,通過多次交談,較快提高了自己的口頭表達和公關能力。有的外語專業人才通過用外語直接與招聘者對話,很快讓對方了解了自己的外語水平,甚至被外方代表當場拍板錄用。推銷自己的作用和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個人定位是一個很主觀的過程,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觀念與方法,仍然可能出現錯誤。定位的錯誤將導致人生的失敗,因此,我們必須理解定位中各種可能的錯誤,這就是定位的陷阱。
(一)“專業”的陷阱
個人定位中,以為憑借自己特定的能力、素質、專長、吃苦等要素就可以獲得成功,就是掉進了“專業”的陷阱。小王學的是地質外語,這是一個十分冷僻的專業。大學畢業之後,她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專業,做普通的翻譯,因此就繼續就讀研究生,以為自己水平提高之後,就會從事自己的專業。畢業之後,她依然很失望,還是沒有合適的崗位。
(二)八麵玲瓏的陷阱
個人市場需要的是專才。八麵玲瓏就是試圖滿足所有的需求,這種定位在賣方市場階段還是可行的,一物多用。現在您能夠找到這樣的工作崗位嗎?通才並不是沒有,但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市場了。事實上,特定的崗位都要求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使用的也是特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您多餘的能力隻會幹擾您的成功。
(三)“延長線”的陷阱
很多老板成功創建自己的事業之後,迫不及待地展開多元化經營,以為憑借自己的能力,哪有失敗的道理。這就是“延長線”的陷阱。
(四)誤上賊船陷阱
跟錯人是最大的定位陷阱。小胡跟著叔叔出外打工,而叔叔不是一個正經的務工人員,多以坑蒙拐騙賺錢。小胡跟著這樣的叔叔混,不出事才怪呢。
(五)自相矛盾的陷阱
例如,一個人既希望過平靜的生活,又選擇動蕩的職業,這就是矛盾。矛盾的定位會導致激烈的衝突,這也是定位的一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