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以多方麵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科學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曆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係。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這裏所指的科學技術既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學習打好基礎。

科學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不僅在實現教育目的上是統一的、一致的,而且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也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麵,學科知識教育是勞動、技術教育的基礎,結合科學知識教學進行技術教育是一種重要途徑;另一方麵,勞動、技術教育有利於學生了解文化科學知識在生產和社會實踐的應用,促進知識的橫向聯係,擴大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而從目前的現狀看,與區域環境相對應的存著城區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勞動技能缺乏、生存能力低下等問題,而且長期製約著城區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針對這些弊端,並憑借“陽光城”這一閃亮載體,學校勞動技術課題組進行了切合實際的“勞技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一係列研究,並輔之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模擬城市為紐帶,構建立體式的“勞科技”課程網絡

“陽光城”裏麵有許多人們勞動的場所,讓學生模擬成各種“勞動者”,參加各種“勞動”,在勞動中提高勞技水平。學校的勞技教育正基於這種載體,並以該載體為紐帶,構建了“班級、學校、社區、家庭”四位一體的課程網絡。班級課程按照有關規定開設,學校課程以“陽光城”中的各社團為單位活動;社區成立“社區少先隊”,社區人員、學生與學校輔導員配合共同設計提高勞動技能的活動,學生自願參加,積極提高素養。家庭生活的時間占學生活動時間的50%左右,而且家庭中存在許多“勞動”,因而我們認為家庭也必須作為課程資源,開展了一係列的“小鬼當家“活動,“四位一體”,構建了特色的課程網絡。

二、精心設計主題,創新“勞科技”活動內容

(一)班級課程,傳承創新

新課程中,小學勞技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方麵與舊課程有很大變化。

項目教材名稱起始年級周課時備注舊課程生活與勞動1-4

(1-6)1必修課。浙教基2000年51號文調整。自2001年秋起,五、六年級不開設,教材可改作活動課用書。新課程勞動與技術3-61必修課。列入綜合實踐活動三塊內容之一。周平均一課時,可分散或集中教學,或二者結合。

從教材名稱的變化可看出其教學目標最大的變化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麵發展目標。教學方式以課堂教學為主,並與課外活動、校外實踐、家庭教育等途徑相結合組織教學活動,教學中強調實踐操作和技術素養培養,重視與研究性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和運用。因此新課程的要求更高了,開設的年級也從1-4年級,調整到3-6年級。同樣對教師的操作技術、動手實踐能力、綜合知識的運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樣的內容和要求,對我們班級中的課,一方麵積極繼承傳統的經驗,另則積極創新,與新的課改結合,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得更多的體驗,提高勞動技術意識和能力。

(二)學校課程,模擬提高

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設,突出“生存主題”,重在提升勞技素養,根據課程特色需要,整合各種資源,設計了模擬城市的課程體係和活動形式,在模擬城市中有執法部門,如“法院”,“城管”等,有服務機構如“書店”,“醫院”,“工廠”,“食品店”,“環保”“公園”娛樂和科技場所如“音樂城”“數碼城”“美術屋”……應有盡有。在“陽光城”裏,市長由學生競聘產生,全體學生模擬“公民”。他們都是社會的勞動者,自建自管,學習勞動技能,提高生存能力。他們以班級或社團為單位,設定相應的部門和機構,活動方案由學生自己提出,自己操作。“公民規則”要求公民遵守各行業規章製度,如現金交易,提倡節約,不能以大欺小,不能欺行霸市等,違反者由校園“110”和道德法庭全權處理,校園“3·15”受理各種消費質量投訴。所有的學生都可按照有關的規則參加一個或幾個部門活動,在活動中,他們可能是模擬“工作”,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不管哪種,孩子們都很喜歡,很投入,這樣獲得體驗非常深刻,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勞技素質。同時,在學校活動的開展中,能經常結合其他學科和學校特色,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