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可愛的魚蟲(六)(3 / 3)

捕捉蟋蟀有季節性選擇。立秋之後,蟋蟀羽翼豐滿,鬥性昂揚,正是捕捉的極好時機。待白露一過,蟋蟀便逞敗相,也就沒有捕捉價值了。捕捉蟋蟀無論白天或夜間均可進行。捕蟲者首先要會尋蹤,要能聞聲而大體判斷出其所在方向和位置。蟋蟀晝、夜均會鳴叫,而以夜間為經常,敵捕捉以夜晚為最佳時間。當然,白天在蟋蟀棲息之地覓捕,也會有所收獲。

捕蟲的方法很多,下麵列舉幾種。

1.光誘。用點燃的蠟燭或手電靠近蟋蟀的洞口,然後用一隻特製的“陷阱盒”置於洞口下方,利用昆蟲的趨光特性誘惑蟋蟀,引它興致勃勃跑出洞口而落人陷阱盒就擒。

2.草引。做一根蟋蟀草,或用鼠須、黃鼠狼尾毛伸人洞內,輕撥巧逗,可使蟋蟀忍不住癢,而糊裏糊塗跑出洞來。

3.水灌。有些蟋蟀洞深而彎曲,用光誘或草引都難以奏效,可用冷水慢慢順洞口灌入,“水漫金山”後,蟋蟀便會漂浮出洞了。

4.網罩。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並且通常與上述幾種同時采用。取一塊輕薄透明的紗布做一個淺兜,用鐵絲圈撐牢,再做一個把柄,蟋蟀出洞時,瞅準位置罩下去,使它無法逃脫,再捕獲到手。

5.扒洞。假如蟋蟀洞淺而易挖,當然可以簡便從事,用手或細棒順洞道往裏扒,就能捕捉住螺蜂。不過,采用此法須小心謹慎,不要損傷了蟋蟀的足、須。

玩蟲行家在參加格鬥前,都要對蟋蟀進行“臨戰訓練”;目的是激發它的鬥性,以增加獲勝的希望。千軍易得,良將難求,素質好的蟋蟀如果訓練得法,就會如虎添翼,勇力大增,而成為威震三秋的蟲王;反之,便會損減它的鬥性,白白斷送一頭好蟲的前程。

訓練方法不外乎幾種。一曰“校牙”。即每隔三兩天,取一頭下品劣蟲放入盆內,與選定的好蟋蟀格鬥,劣蟲往往經不起幾個回合交鋒便匆匆敗北,好蟋蟀自然振翅歡叫,耀武揚威,這樣反複數次。以後就選一實力較強之蟲與其配鬥。如遇兩蟲殺得難分難解時,就用草將它們隔開停鬥,免得一旦敗陣而難萌鬥誌。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它的傲勁和鬥性日趨高漲,格鬥技巧爐火純青,,且熬得住痛,待正式上陣時,它就會與對手一拚到底,直至最後取勝。二謂“輪”。就是把蟋蟀放在一隻手掌上,讓它往前爬,爬到指尖再接上另一隻手掌,如此循環數十次,然後再放人鬥盆。此時蟋蟀的韌性和鬥性俱佳,一遇對方觸須,便立即咧牙撲鬥,凶猛異常,決不會輕易服輸。

也有人采用“拋擲法”、“蕩秋千法”、“吹翅法”、“搖晃法”進行訓練,所謂“拋擲法”即把蟋蟀拋高,再用手接住,如此數次。所謂“蕩秋千法”是取一根長頭發絲做個絞圈,用它套住蟋蟀的頸項,然後懸吊起來蕩圓圈,如此數秒鍾,再放人鬥盆;初時蟋蟀四肢僵直,不會動彈,少頃如夢方醒,鬥性陡起。此法僅適用於因敗陣而喪失鬥性的蟋蟀。“吹翅法”是養蟲者抓起蟋蟀的牙須,把它吊起來用口吹風,使它運翅。還有“搖晃法”則是將無鬥性的蟋蟀罩於兩掌之中,適當搖晃數秒鍾即可。但是,以上四種隻是下品劣蟲的訓練法,僅供孩童玩耍而已。當然,成年玩蟲者如果是出於隨意玩玩的用心,倒也可以如法炮製,試一試。

1.相麵配鬥。鬥蟋蟀既然是一種娛樂,當然隻須信手找兩隻雄蟲,便可成鬥。但假如兩蟲實力懸殊,弱者不堪一擊,也就無趣可言。因此,必須相麵配鬥。規範的鬥法是先給蟋蟀稱重,如同拳擊、摔跤比賽,非同一等級不能相鬥。而且,在頭型、足項、身材、體色及老嫩諸方麵都得對等相稱才可人盆一決雌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也。古代蟋蟀行家有口訣雲:嫩不鬥老,弱不鬥強,薄不鬥厚,小不屮大,短不鬥長,長不鬥闊,闊不鬥方,白不鬥黑,黑不鬥黃,病蟲不鬥常蟲,好蟲不鬥異蟲。如此等等。

2.蟋蟀的鬥口。蟋蟀的格鬥方式稱為鬥口(又稱鬥夾:)。分文口和武口兩種。文口指兩蟲交上口後,文口之蟲身體不進不退,或僅僅緩緩而動。隻在牙上狠下功夫,使對方顎牙致傷而畋。這種蟲顎牙必定厚實堅硬,下口重狠。

武口大致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彈”。交鋒後僅一碰牙,便將對手從正麵遠遠彈出,仿佛牙上裝有一個強勁的彈簧一樣。這種鬥夾使對方無法近身,往往可占居上風。

“啄”。出口像雞啄米一般,又似機關槍掃射一樣,連連出擊,動作迅疾,落口狠而準,倉皇間對手往往未作反應,就落荒而逃了。

“蕩”。交口後把對方死死鉗住,然後快速左蕩右晃,使對方無還口之餘地,有時甚至把對方舉起,使其無以立足。

“甩”。把對方的顎牙鉗住後,飛快地將其像甩包袱似的甩向自己的尾後,然後掉過頭又如法炮製。有時借助對方的彈力甚至可甩到盆外。這種鬥夾消耗體力過大,易損元氣。

無論文口還是武口的幾種鬥夾,均各有所長和所短,哪頭蟲鬥夾靈活得當,它就能出奇不意,克敵製勝。

3.鬥蟋蟀的引草法。蟋蟀草是兩雄相鬥時的引逗工具。引草法恰當,可使蟋蟀勇力大振,銳不可擋;甚至能使局勢逆轉,由下風而成上風,反敗為勝。

蟋蟀草又叫“絲草”,生於田間路邊泥土肥沃處,往往茂密成片。抽取約20厘米長的粗壯帶叉穗的絲草莖一根,捏住叉穗往兩邊分,使草莖裂至2厘米左右處折下,再慢慢向上提,使穗和莖心自然分離,留下的莖表皮就成了毛茸茸的蟋蟀草了。此外,用幼黃鼠狼尾毛和鼠須製作蟋蟀草,在養蟲者中,也不少見。鬥蟋蟀的引草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蟲初人鬥盆時,雙方養蟲者各司其職,將自己的蟲的鬥性引至最佳狀態。一般是先撫腰,然後引牙,待蟲惱怒張口時,便左提右挈,使其起性鳴叫。此刻應立即收草,讓兩蟲自行尋釁而鬥。格鬥過程中,養蟲者隻能靜觀,不可擅自引草介入,否則算輸。第一回合下來後,勝者一方可用草微微點撥,時觸須,時觸足,時觸尾,讓得勝之蟲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和鬥性;但不宜過頻,使蟲疲於奔命尋鬥,白白消耗體力。此時蟲的顎牙需要休息恢複,故也不宜打草引牙。敗者一方可用草耐心地輕拂其蟲的頭、須及身;若鬥性不起,可再左撫右捋蟲後足,直至其後足彈踢時,即輕拂其麵門,誘其張口,再引牙數次,促其振翅而鳴,膽氣陡升。此時蟲的鬥性東山又起,便可複局進行第二回合。